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在这个11月,张怀民,这位跨越近千年历史、生平鲜为人知的古人,再度如往年此时一样,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怀民亦未寝”的热潮。然而,今年的这股热潮与以往不同,多地官方新媒体入局,以评论的形式将网梗与每一位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不断压缩时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显得疏离与功利的当下,这些评论如同一股清流,呼唤着本真与纯粹的情感,迅速在朋友圈中刷屏,赢得了广泛的共鸣。
丨托网友们的福,张怀民成了“网红”
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张怀民与因“乌台诗案”坐事、谪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相遇。两位境遇相似、志趣相投的文人,很快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冬夜,两人结伴赏月,苏轼写下了千古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全篇不足百字,两次提及挚友姓名,使怀民的名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流传至今。
▲网友制作的张怀民表情包(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让张怀民真正成为“网红”的,却是现代的网友们。大约在2021年,年轻网友们造出“怀民亦未寝”的梗,调侃苏轼深夜找张怀民赏月的行为,甚至脑补了一场张怀民被“强行开机出去嗨”的趣事。这一梗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网友们纷纷制作表情包、视频,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一历史瞬间的独特理解。
自那以后,每逢农历十月十二日,网友们都会以各种方式纪念“苏东坡半夜去找张怀民周年”和“怀民被叫醒周年”。微博上,“#怀民亦未寝#”的话题阅读量不断攀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怀民亦未寝”和“#张怀民”的播放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数字。
从苏轼与张怀民的深夜赏月,到现代网友们的二次创作和官方新媒体的加入,“怀民亦未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梗或网络梗,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呼唤。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里,人们渴望找到一种能够触动心灵、拉近彼此距离的情感共鸣,而“怀民亦未寝”正是这样一个能够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
丨张怀民是谁?苏轼为什么不睡觉?
那么,张怀民究竟是谁呢?
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wò quán),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被贬黄州。张怀民虽是被贬到黄州,但无刑责,一度任黄冈县令,有实权。
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称赞他:“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而《东坡志林》则记载了张怀民与张昌言围棋赌仆的趣事,更彰显了怀民的放达不羁。
▲市民向苏轼塑像献花。(图片来自中新社)
为何这样两位文人会在深夜不睡觉,而是选择去赏月遛弯呢?
苏轼,这位才华横溢的文豪,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黑夜遨游客”。他热爱月夜,常常在夜晚独自徘徊,欣赏那如银的月色。1083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当苏轼正要入睡时,一抹月光照进了他的房间,触动了他的诗心。于是,他起身前往承天寺,寻找他的好友张怀民。而张怀民,同样是一个热爱生活、不拘小节的人,此时也未曾入睡。两位闲人,在月光的照耀下,一同走到庭院中,共赏那如水的月色。
苏轼的熬夜并非偶然,而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热爱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常常在夜晚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无论是喝酒、赏月、观花、汲泉,他都能在其中找到乐趣。他并不遵循传统的养生之道,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着生活。
在那个没有电的时代,苏轼的夜生活却大放异彩。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点亮了黑暗,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学遗产。而张怀民,作为他的好友和共赏者,也在这一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两位文人的深夜遛弯,不仅是一次对月色的欣赏,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丨有一种友情叫“怀民亦未寝”
纪念文学中两个不眠之人共赏明月的日子,是网友们玩的一个梗,但这背后却折射出经典文本在当代社会重新流行所蕴含的社会情绪。一句高赞评论“月色常有,而怀民不常有”,在幽默中透露出当代人对于如古人般珍贵友谊的深切向往。
苏轼与张怀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的时光,引发当代人的共鸣,是因为它超越了故事本身,触及了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成为了一种不受时代、境遇和文化限制的精神象征。这种友谊所蕴含的价值和情感,在当代社会依然能找到契合点。
▲11月21日,福建泉州蟳埔村,蟳埔女进行舞蹈表演。(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当今互联网充斥着关于友谊的各种鸡汤和段子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社交破裂的焦虑。比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就形象地描绘了朋友之间因小事而关系破裂的场景,反映了人们在社交中的脆弱与不安。同时,网友们对于“友谊该不该降级”的讨论,也体现了在复杂人际关系中人们对于友谊的困惑与迷茫。
当代社会,高压与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学习、工作和家庭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留给社交和维系友谊的空间变得越来越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直接的利益关系中,导致纯粹的情谊变得愈发稀有。苏轼与张怀民之间那种基于相似价值观和共同志趣建立的“高质量友谊”,无疑成为了当代人心中理想的友谊典范。
说到底,“寻找张怀民”的梗,实际上是网友们对于理想化、纯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寄托。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一段“高质量友谊”无疑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珍惜那些能够与我们共度难关、共享欢乐的朋友,共同守护这份难能可贵的情谊。
在张怀民被叫起床的第941周年,你找到你的“怀民”了么?(完)
综合《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三联生活周刊》《半月谈》等
编辑:周佳蕾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