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花生

当坐进一辆绿牌电动汽车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它是否真的环境友好?

充的是电,没有尾气排放,这辆车似乎理所应当地和它的绿色牌照一样环保、清洁。

然而,环保的账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的“零排放”就能一笔勾销的。

今天是世界可持续交通运输日,你可能会“先入为主”觉得电动车一定比传统燃油车更环保、更加可持续。可是,电动汽车真的像你想象的那样低碳环保吗?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五期种子伙伴想跟你聊聊他的观察与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皙寅(花生)

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五期种子伙伴

财经媒体工作十年,专注报道汽车、火箭、飞机等所有会动的交通工具,偶有报道能推动事件的积极变革。

作为“玲珑计划”五期种子伙伴,目前正探索如何打造一把标准化的尺子,用来衡量和判断企业的商业行为是否真正具备环境的可持续性,并将这一套方法与财经记者同行们分享,推动商业更具责任感、更为向善。

新加坡罚单:电动汽车的环保困境

“你们媒体总说用电池的汽车环保,可你知道特斯拉当初被新加坡罚款过?”坐在我对面的老院士,一句话把我问蒙了。

那是八年前,我还是一个传媒新兵,电动汽车也不是“显学”,学新闻的我,为了弄清楚为啥做空调的都要造汽车,硬生生啃了若干行业论文,没成想开始关注起了汽车。

借着一次论坛,邀约到了一位资历颇深的老院士,他研究技术出身,熟稔化学,很关心新能源汽车。看着我年轻,抽了半小时给我,没承想他先问了我一个问题,透着他那关爱小辈的眼神。我愣住了……

对啊,不是说电动汽车环保吗?为啥向来管理水平高超的新加坡政府要给特斯拉罚款呢?

后来一查,因为新加坡政府认定,这辆特斯拉尽管没有直接排放尾气,但在综合考虑车辆的制造、能源消耗等环节后,认为它在“碳排放”这一指标上未能符合环保标准。这一事件引发了很多讨论——电动汽车是不是一定环保?环保的账究竟应该怎么计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汽车的诞生和普及,让人们走得更远,关系更紧密。如今需要思考,如何让它对环境更友好。摄/花生

电动汽车真的环保吗?

纯电动汽车不排放尾气,混合动力汽车降低了油耗,这不是很环保吗?

在这个问题背后,就涉及电动汽车从何而来了。

绿色和平组织和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等机构曾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显示电动汽车在使用阶段的碳排放的确比燃油汽车低得多,但它们的制造过程和电池生产过程却产生了相当大的碳足迹。

例如,电池的生产涉及大量稀有金属,而在开采和提炼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显著。

数据显示,制造一块60kWh的锂离子电池,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超过8吨,相当于一辆中型燃油车行驶约8个月的排放量。而在整个动力电池的生命周期中,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阶段约占其碳排放的70%。

不仅如此,电动汽车的“零排放”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充电电力的来源。比如在新加坡,由于大部分电力依然依靠化石燃料发电,新加坡政府根据电动车每公里的电耗折算出其实际的碳排放量,结果发现其每公里排放量达222克,甚至超过了同级别燃油车的排放量。这也正是新加坡车主被罚款的原因所在。

电池生产和资源获取的环境代价

“这场采访好无聊,为啥要安排我们在这儿。”五年前,德国一家豪华车企研发总部,我和几位中国媒体人参加一场工作坊,主题很明确,议题很陌生。对方摆事实,讲道理就说一件事儿——他们的原材料承诺减少稀有金属使用,并在未来实现回收再利用。

按理来说,这不合常理,那时候电动汽车发展如火如荼,企业有太多值得秀肌肉的,为啥偏偏选了环保,这个距离我们产业媒体人最远的议题。后来我才得知,因为他们作为跨国的头部企业,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他们在相关媒体和机构的舆论监督下,需要“自证清白”。

据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资料,某些锂离子电池(例如NMC532型)在一辆车中可能需要大约8公斤的锂、35公斤的镍、20公斤的锰以及14公斤的钴。

按照现有技术标准,地球上的稀有金属不够给每一辆汽车都加上电池。绿色和平发布的《为资源续航: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全球动力电池中对钴、镍等金属的需求将显著增加。比如,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中镍的使用量预计将达到86万吨,是2018年使用量的43倍。

同时,这些金属的开采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社会问题,例如智利锂矿的开采使得当地水资源几近枯竭。

此外,印尼是全球最大的镍矿生产国之一,但其大规模的镍矿开采导致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包括每年有超过2.2亿吨的矿渣被倾倒入海,对周边海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这些生产环节的事儿,买车的消费者是很难看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车企开始探索,将回收材料用在汽车内饰等地方,但成本控制依然是个难题。摄/花生。

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何时才算环保?

说完了造车环节,再看看电。

根据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的数据,即使考虑到电池的生产和电力来源,电动汽车的整体碳排放仍比燃油车要低。但关键在于,电动汽车要行驶一定的里程才能弥补其在生产阶段带来的额外排放。

以欧洲为例,电动汽车在生命周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燃油车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在能源结构较为依赖煤电的国家,如中国,这一优势会有所减弱。

2023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通过对比特斯拉Model 3和丰田RAV4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指出,电动汽车在行驶里程达到2万公里后,整体排放才开始低于燃油车。因此,电动汽车的碳排放优势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在较长的使用期内逐步体现。

此外,稀有金属在技术上可以实现回收再利用,很多头部车企和动力电池供应商也提出过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大众已经开设了电池回收厂,试图通过回收利用来减少对原生材料的依赖。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问题来了,相比购买新的材料,使用回收材料能否保障造出来的产品质量完全一致,消费者是否接受,整个流程走下来划不划算……这些可不只是技术能包干儿的问题。

为何糊涂?

电动汽车到底环保不环保?

讲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只是不断提出问题,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这恰恰是问题的本质所在——我们在衡量环保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部分真相,而非全貌。对于电动汽车是否环保,很多时候仍然是一笔糊涂账。

这种混淆有时甚至是有意为之。

例如,燃油车企和电动车企在舆论上相互抹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燃油车企会强调电动车制造和电池处理的污染,而电动车企则可能夸大续航里程、低碳排放的优点。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很难获得真正客观的信息。

这不,2020年,在英国就爆出过“阿斯顿门”事件,多家燃油车企委托一家公司报告,借此直言,纯电动车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后来被媒体爆出,撰写报告的是一家傀儡公共公司,实控人就是一家车企的高管。

传统车企诋毁电动车并不稀奇。一份查阅了历史档案的详细报告显示,石油行业至少从1959年起就知道自己的产品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的角色,但他们选择隐瞒这一点,并且是斥巨资去隐瞒。就像烟草业隐瞒它知道吸烟致癌的情况一样。

令人遗憾的是,电动汽车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充足,比如薛定谔的电动汽车续航,买车的时候,总得先上网查查,这车到底能开多远;手册和销售人员口中的里程可信度很低……

政策如何影响电动汽车的环保表现

在评估电动汽车是否环保时,政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各国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动汽车的碳排放水平。例如,在欧洲,许多国家都为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提供补贴,并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这些措施都对降低电动汽车的碳排放至关重要。

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能源结构的转型是电动汽车真正环保化的关键。目前,中国电力结构仍以煤电为主,但也正在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改善电力供应结构、提高发电环节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是电动汽车能否实现真正环保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充电设施企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许多充电站开始通过购买绿电来提高充电过程的清洁度,这样的市场化手段能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的环保效益最大化。

结论:如何走向真正的绿色交通?

根据数据,今年前十个月,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达到了1000万辆。

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的今天,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估电动汽车的环保效益,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含糊带过的问题。电动汽车是否环保,不应是模糊不清的迷雾,我们需要更加清晰的标准和更加真实的数据来回答这个关乎未来出行的问题。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做的,是关注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的电力来源,支持绿色能源政策,呼吁推动可再生能源更广泛地使用,最大化发挥电动汽车的环保优势。而作为制造者,车企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从原材料的获取、生产到最终退役回收,都应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评估,朝着更绿色的供应链努力。

此外,从汽车来说,绿色转型的路并不只有一条,在高寒地区,可以考虑氢能、甲醇等燃料电池,像一些人烟稀少、充电不便的地区可以推行混合动力和降低燃油使用的小排量汽车。在节能降碳面前,“不以善小而不为”。

只有当整个社会从政策到个体、从生产到使用都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努力,电动汽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环保先锋,而不是一笔糊涂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地表,开始尝试走出地球乃至畅想星际旅行。但无论以后如何,地球永远是我们的故乡,必须守护。摄/花生

/ 结语 /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需要保护的其实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己。气温升高让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被淹没,许多人因此失去家园;台风、山火、内涝,也早已打破了城市的安全屏障。如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走不通,唯有抓紧减排降碳,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生存空间。在此刻,人类命运已然紧密相连,真正是“同舟共济”。

作为一名有十年经验的媒体人,我期待中国的汽车人能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出行之路,真正实现可持续交通运输,在发挥安全、实惠、便利、高效、稳健等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并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更有效地应对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

参考资料(扫码阅读)

央广网:特斯拉“排放超标”在新加坡吃罚单 电动汽车是否真环保?

《Nature》:电动汽车与电池:如何满足全球对电池的巨大需求?

绿色和平:新能源汽车要做到了这一点才算得上真正绿色产业

澎湃研究所:擅打“环保牌”的电动汽车,如何做到全生命周期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