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新的基础技术研发。在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引领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一系列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技术广泛应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在英国萌芽。它标志着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技术突破包括纺织技术、蒸汽机等领域。
1733年,凯伊·约翰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使得棉纱供不应求,引发了“纱荒”。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提高了纺纱效率,缓解了“纱荒”。这一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随后,克伦普敦发明了走锤纺骡,卡特莱特发明了动力织机,这些发明进一步推动了纺织业的机械化进程。
1784年,瓦特在吸收前人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制造了改良型蒸汽机,即“万能蒸汽机”。这一发明使得蒸汽机能够适用于各种机械的运动,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改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1797年,亨利·莫兹莱发明了螺丝切削机床,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1815年,汉·戴维发明了矿工灯,改善了矿工的工作条件,提高了矿产生产效率。
还有一个关键因数,铁路与运河的建设,大幅提高了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和效率。与之相应,蒸汽动力的汽船和机车大大缩短了远途交通的时间和费用。
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铁路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1761年,英国开凿了第一条运河。到19世纪初,共开凿了7000多公里运河,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水运网。
汽船和蒸汽机车: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交通运输的现代化。
阿克莱特在1771年建成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并建立了最早的分工制度。所有工人统一管理,按统一的标准和节奏工作,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
工厂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也有利于生产工艺的改进。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厂制度逐渐得到推广和完善,成为工业化生产的重要基础。
工厂的广泛建立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流水线工人需要更有知识和文化的年轻人加入,直接推动了西方教育的近现代化。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的经济崛起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技术发展。美国建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技术,是其经济崛起的重要基石。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早在1794年,美国就建成了第一条公路,连接费城和兰卡斯特。这条公路是由私人和商业资本投资的收费公路,其建设模式为后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借鉴。
到1821年,纽约州已经有公路4000英里,这些公路同样是由州政府授权、私人老板出资建设的。虽然过路费较高,但公路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地区间的贸易和交流。
随着蒸汽机船的发明和改良,水路运输逐渐成为美国建国早期的重要运输方式。1790年,约翰·菲奇发明了蒸汽机船,随后约翰·斯蒂芬斯改良了船上的蒸汽锅炉。
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设计建造了第一艘真正投入商业运营的克勒蒙特号蒸汽机船。这些蒸汽机船在密西西比河等水道上跑运输,运载量大且成本低,极大地推动了水路运输的发展。
人工运河的建设是美国建国早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亮点。1817年,纽约州开工建造了美国第一条运河——伊利运河。该运河全长263英里,总造价七百万美金,开凿工期为八年。
伊利运河的开通不仅促进了纽约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成为了其他州建设运河的典范。随后,哈普兰运河等运河相继建成,进一步推动了水路运输的繁荣。
铁路建设在美国建国早期并未达到鼎盛时期,但铁路的规划和建设已经开始起步。1835年,美国第一条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铁路——太平洋联合铁路开始建设。到1869年,太平洋联合铁路全线通车,连接了东西海岸,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国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在基础技术领域,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和改良是美国建国早期基础技术的核心。蒸汽机的出现为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来源。
蒸汽机技术在船舶、火车等交通工具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和速度,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纺织技术是美国建国早期另一项重要的基础技术。纺织业是美国最早实现机械化的产业之一。
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良,极大地提高了纺织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纺织业的快速发展。
冶金技术的发展为美国建国早期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支持。钢铁等金属材料的冶炼和加工技术的提高,为机械制造、建筑等领域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保障。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是美国建国早期经济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机械化、化肥和农药的发明和应用等农业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
这些基础设施和基础技术的发展为其经济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还深刻改变了美国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时至今日,美国在科技领域仍然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美国政府非常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将其视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政府和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方面。
美国的基础技术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这些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经济开始衰落。然而,在21世纪初,日本经济逐渐走出通缩阴影,显示出更为健康的增长势头。这得益于国内需求的复苏和出口的逐步增长。
从2000年开始,日本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中产阶级快速分化为成功者与失败者两个对立的群体。少数白手创业、亿万身家的企业家成为代表胜利的一方,而失败者则涵盖范围较广,包括无法找到稳定工作的年轻人和因公司裁员而被排挤出职场主流的前高阶职员。尽管有数据显示,日本的收入差距在世界上相对较小,但“格差社会”(即社会分化)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在经济停滞的阴影之下,但日本企业“出海”动向明显,并通过增加海外生产基地来应对国内人口减少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近二十年以来,日本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战略性发展阶段。日本通过举国体制参与国际标准化竞争,实现了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的位置转换。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日本政府继续对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在公路、高速铁路、电信和电力网络等方面。这些投资不仅提升了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率,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日本继续发展全国范围内的高速铁路网,新干线网络不断延伸,并计划建设更多利用磁悬浮技术的线路。
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日本拥有出色的防洪设施。如春日部市的地下排水渠道,旨在保护首都免受暴雨和洪水的威胁。此外,日本政府还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基础技术。这些新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技术可能包括并不限于有限的若干领域。
新型基础设施将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
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底座,包括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要素,提供感知、连接、存储、计算、处理等综合数字能力,增强生产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匹配度,加快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融合基础设施是数字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基石,能够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包括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物流、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的基础设施,提升工业、能源、交通、农业农村等领域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与之关联的新兴业态加速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
创新基础设施是科技发展的坚实保障。面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基础支撑设施,如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以引领前瞻性、颠覆性、基础性研究实现重大突破,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
在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新基础技术领域,这些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基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
前沿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包括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高精度检测设备等。提升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
新材料技术,包括高性能合金、新型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提高产品的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应
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包括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这里提到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今年10月份新成立的中资源循环集团就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业的新央企。从央企的主营主业方面来看,中国资环集团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
可以预见,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基础技术将从实质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