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很多国央企,已经开始拟定明年的招聘计划了。

这两年,到处都是裁员降薪的新闻,风水轮流转,这股风今年也刮到了国央企。

以博主单位为例,去年的主旋律是“冻编”,今年是“缩编”,总之降本增效的大基调下,不仅淘汰冗员,也限制新进人员,人多岗位少,招人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一是学历门槛卷出天际。

以博主单位为例,去年优秀的普本也能进,今年985本科起步、硕士居多,总部更是清一色的C9硕、常春藤海归硕。

其他央企也差不多:

中金公司2024年公布拟录用的30人中,硕士就有26名,含“硕”量达到87%;其中14名是清北毕业生,占比近半,央财这样的头部211是“最低门槛”;

中石油总部2023年公布的秋招录用名单中,拟录取17人,递补共28人,几乎清一色的清北复交人大港大、海外常春藤和头部211,硕士起步,博士就有8名;

唐山银行总部2024年校园招聘拟录用30人,其中硕士23人,博士1人,上岸院校包括北大、复旦、人大、浙大等头部985,也有不少常春藤名校。来源:公众号保研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年“学历无用论”甚嚣尘上,其实不是学历没用了,而是学历更卷了,真正读到头部还是很有用的。

博主这些年也沾过学历的光,不过这两年我常和队友调侃,十几年前985毕业(硕士是在职念的)在单位还算个“香饽饽”,

但如果放到现在,可能单位的门都不一定进得来。

二是“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新进员工越来越年轻化。

校招自不必说,

博主单位前几年还社招了不少35岁以下的资深技术人员,但这两年,新进的普通员工及基层管理级别,基本都在32岁以下。

对于公司来说,社招人员年龄越大,意味着以往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事方法越难改变,越难以适应公司氛围和文化;

而30岁左右的社招人才,既有一定经验,又具备相当的可塑性,还有一定的培养空间。

干部队伍也越来越年轻化。

相比民企大厂,国央企的年龄歧视相对不那么明显,因为大部分国央企的高管都还是70后、60后,所以不太会出现“35岁非升即走”这样残酷的机制。

不过,35岁对于国央企的晋升提拔也是道坎,很多企业划出了一刀切的规定,过了35岁还没进入中层,希望就很渺茫了,

造成了很多排队等升职的80后、90后“躺平”的局面。

三是党员身份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闺蜜所在央企三级单位为例,做到中层及以上,基本上都要求党员,重要的党建、行政、人力、纪检、审计部门普通员工也要求是党员。

所以党员身份对于国央企的升迁、发展上限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小伙伴还是建议尽早入个党。

四是不仅“正式员工”招得少了,连劳务派遣和外包编制也缩减了。

众所周知现在的国央企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编制,所谓的“正式员工”无非是和用人单位(而非第三方)直签合同而已,

以闺蜜所在的央企三级单位为例,早两年正式员工就冻结编制了,但由于劳务派遣不占用工资总额,所以还是陆陆续续进了一批劳务派遣员工;

今年公司效益进一步下滑,“降本增效”当头,劳务派遣和外包员工也不怎么招了,还裁撤了一批人员,留下来的人降了薪,每个人还承担了以往1.5倍的工作量。

可就是这样,偶尔放出一个劳务派遣的社招岗位,还是能收到几百上千份简历,其中不乏985/211、头部大厂履历,可谓是卷出天际。

不过,就算在如此“卷”的就业环境下,仍然有人不缺机会,闺蜜最近就考虑跳到另外一家央企担任业务分管。闺蜜能得到这个机会,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头部央企摸爬滚打十多年,有拿得出手的重量级项目,有真实可的过硬业绩,

越是寒冬,企业越需要这样的人才,反而越有可能打破“只看关系、不看能力”的沉疴,毕竟领导也需要业绩来保住位子;

二是有行业多年积累的人脉。

闺蜜这次机会是多年前共事过的一位前同事内推的,两人多年没联系,可以说是典型的“弱关系”。

所以职场人一定要在工作中广结善缘、展示能力,也许若干年以后,你在某个场合无意中结识的一个人、不经意进行的一场汇报,就有人将你的表现看在了眼里,

遇到有合适的机会时,就想起了你。

教育部上周发布:“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222万人”,明年就业市场的竞争烈度,又将再上一个level.

对于大多数已经身在国央企的普通人来说,这份工作也许存在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心酸,但在当下的就业形势下,“端稳这个饭碗”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不过,在端稳饭碗的同时,也别忘了,不要被环境消磨了意志,

也许你现在所在的单位风气很“烂”,但越是如此,越不能放弃自己,你必须磨练出跨企业、跨领域生存的真实本领,

只有这样,你才会长出逃离“烂”环境的能力,

生出跳出泥潭、迈向新生的底气,

而不是抱着泥潭,腐烂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