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间被6次警告,45所高校上了“审查名单”,“水”学历的东南亚硕博,又危了!

近日,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发布《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称由于硕士、博士学位认证数据出现显著异常,相关举报频繁,将对13所国外院校的相关认证申请加强审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所大学中,4所为菲律宾高校,3所为泰国高校,4所为蒙古高校,还有2所高校分别位于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让本就饱受“学制短、门槛低、通过率高、水分多”等质疑的东南亚硕博,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东南亚硕博,不香了

其实,自2021年9月以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已陆续发布了六个批次涉及45所国外高校或其学历教育项目的审查公告,统计发现,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蒙古、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高校,是被加强审查的“重灾区”。这些国外高校,虽在教育部认证范围内,但实际上并未严把教学质量关,加强审查无疑是对这些学校及留学生的“警告”。

教育部屡次提醒、“审查名单”不断更新,因为近两年,东南亚硕博确实“水”出名了。

邵阳学院曾在2022年花费1800万元,引进23名在菲律宾亚当森大学读取哲学(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却分别就职于该校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理学院、经管学院等多个“专业不对口”的学院。不少网友质疑这种“深造”水分多,况且亚当森大学曾出现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加强认证审查名单”之中。

无独有偶,今年9月,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示了一份博士研究生引进人员名单,拟引进的10名博士多毕业于东南亚高校,甚至有毕业生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

类似的争议人才“扎堆”在东南亚高校,让东南亚硕博因此被贴上了含金量低等标签,连带其在就业市场上频频遇冷,“一些高校不再引进东南亚博士”“东南亚博士学历评职称不认”各种说法流传,在东南亚读研的中国留学生,开始面临回国学历不被承认的焦虑。

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东南亚博士分享了自己在国内高校教师招聘时,因毕业院校碰壁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

国内部分高校对于东南亚博士的录用也日趋谨慎。某财经类公办专科院校发布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中指出,在东南亚国家非世界综合排名前200位的院校取得的博士学位,只能算作C类博士,无法享受数十万元的安家费及安排配偶工作等待遇。

快速镀金的“学历工厂”?

更省力的申请流程、更便宜的学费和生活费、更短的在读时间,某一段时间里,“性价比很高”的东南亚高校,“涌入”了大批中国留学生。

据《2022中国留学白皮书》和马来西亚教育全球服务(EMGS)数据显示,2022年至少有近10万名中国留学生活跃在东南亚地区。其中,马来西亚、泰国的中国留学生超过了60%,申请马来西亚留学的中国人数在四年内激增了2倍,泰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在五年内翻了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学制上,相比于国内一般四年的博士学制,部分东南亚大学只要求2至3年。例如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只要求在当地呆满一年,而韩国又石大学也只需要在寒暑假赴韩学习两个月。

它们的入学条件也更为宽松,相比欧美高校动辄6.5分雅思、90往上的托福成绩,很多大学的申请门槛很低,入学不需要语言成绩和考试,专业课程学习甚至还配有同步中文翻译,毕业论文还可以找中介协助撰写。

从就读人群来看,涌入这条捷径的绝大多数人目的很明确。

攻读博士的高校老师动机大致是评职称、行政转教师岗、被学校的鼓励措施推动。还有一部分,是想跳进体制内的职场人,和为了逃离国内考研考博、拿到考编入场券的应届毕业生。随着知“水”读“水”,为了“学历”而非“学术”去留学的群体占比增加,东南亚硕博的社会认可度下降,似乎也是必然。

此外,学费价格较低、可以远程授课、海归硕博增多、对东南亚高教水平的“刻板印象”……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热潮之下,东南亚硕博学历悄然“贬值”。

“拿前日之剑,斩今日之人”

“想走捷径”的人以及过度营销的留学中介确实扰乱了学术圈的秩序,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培养质量相对较高的院校,也不是所有去东南亚的留学生,都把这条路当作“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当“东南亚硕博”的标签成为一种原罪,对那些专心治学、取得一定学术成果的留学生来说,“一刀切”或许并不公平。

为了减少留学归国人员中“水硕”“水博”的现象,教育部门已经发布了《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填补了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空白。

另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今年也对海外(含港澳台)学历学位认证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更新了认证流程及复核机制,其核心聚焦于优化对“速成硕士”学位的认证处理。将于2025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则明确要求,“对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的承认,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对于高校来说,调整用人思路,不“唯学历论”,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人才引进门槛跌破底线的尴尬。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注重评价教师学历是怎么获得的,加强对教师学历的把关。这也给混学历和没有真正付出的博士生提了醒。”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建议,高校引进人才最重要还是个人学术能力,要尊重学术,学校需要在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上做出相应改进,让学校环境更适合做学问和相关专业的发展。从社会层面来讲,用人机构要淡化学历学位功能,减少过度盲从,让速成的“水硕”“水博”没有操作空间,维护海外院校毕业硕博生学历的认可度。

[1]读博鄙视链:去东南亚的,就是“水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938299025206452&wfr=spider&for=pc

[2]杀疯了的东南亚硕士:我不嫌它水,它不嫌我穷

https://mp.weixin.qq.com/s/QNh94XIa7VAYAQ4cy_vZ0g

[3]考编失败,985高材生去东南亚“水”博士

https://mp.weixin.qq.com/s/dC1uBfYSNi5UCkDGPealjQ

[4]让认证机制成为“注水学历”的照妖镜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5169566762366899&wfr=spider&for=pc

[5]岳欢:“远渡重洋上水硕,不如三本和专科”

https://m.guancha.cn/yuehuan/2024_10_09_751086.shtml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软科”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