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眼于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茅以升公益桥”项目通过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桥梁设计、施工等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野外踏勘、桥梁设计、劳动建造,生动践行了如何正确处理好上述几大关系。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类。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实践教学则使理论教学得以深化。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将理论知识在认知、适应及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能力,从认知、能力、精神三个层次,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整体目标,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制定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科学分解培养目标映射专业人才毕业要求。围绕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优化各项办学资源配置,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使学生在实践基地通过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锤炼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为了应对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要加快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新工程教育培养体系,锻炼学生新工科核心能力,培养大批具有时代担当的卓越工程师,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目前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解决如下主要关键问题:

一是如何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传统工程教育具有系统性与结构化的特征,遵循着严格的学科划分,而行业产业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通常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涉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跨学科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行业产业链的角度,深入加强与代表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的相关企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共商共建,将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的新结构、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新融合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设计能够培养高端人才核心能力的企业项目化教学资源并提供配套软硬件条件,深度融入高校专业课程设计、实习实践、创新实训、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的新工科人才能够围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工程全寿命周期,利用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解决行业复杂工程问题。

二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智慧教育,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一部分学生存在创新意识淡薄和创新实践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加之传统专业教育单一偏向教师主导,而忽视学生个体存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目前整体创新教育缺乏针对不同层次个体对象的顶层设计,个性化模式不明显。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智慧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新形态,为传统工程教育不能因材施教提供了破局之道。例如以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依托的课程知识图谱,可以使每个学生根据兴趣,根据社会发展对个人能力提出的需求,在数字空间里走向最适合自己的卓越之路。另外,将产教融合教学资源融于知识图谱,可以促成学生个性特长与行业产业链高端人才核心能力需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微观层面的个人发展与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全面高度统一。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正在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范式由回归工程向融合创新转换,我们要将工程教育的新范式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的发展模式相契合,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作者系河海大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6日 第04版

作者:沈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