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专家会给出很高深的答案,而我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认为,这与宝玉对“人生聚散”的观点有关。

按他的观念,即便他来到了黛玉魂归的江南,他也未必会想到要去为黛玉守墓的。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里,宝玉和黛玉曾对“聚与散”进行过讨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既包含了两人爱情悲剧的线索,也为宝玉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黛玉是这样理解聚散的: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凡事总是比常人要早想一步、多想一层。

于是,在相聚的时刻,她就已经在想总有个时刻要离散;而一想到离散的伤感,相聚的欢乐也就荡然无存了,反而开始悲伤了。

与其如此,倒还是不相聚的好——无聚则无所谓散,也就无喜亦无悲,比悲伤总要好些。

宝玉的理解则截然相反:

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

他与黛玉一样怕离散,但应对办法却不是索性不聚,而是贪恋相聚,希望相聚的时间越长越好,能享受一日快乐就享受一日快乐,直到再也无法持续,那就大家随命而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他俩共同作譬的“花”来说,黛玉因为怕花谢了伤感,所以宁愿花不要开;而宝玉出于同样的缘由,却希望花能常开不败。

可惜他俩的念想又都是没法实现的。

所以黛玉常感悲伤,而宝玉常寻欢乐。

相似的意思,宝玉也曾对袭人表达过:

第十九回,贾宝玉对袭人说:

“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哪里去就去了。”

第三十六回,他又对袭人说: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听他的意思是说,如果相聚已经到了再也无法持续的时候,那就如烟随风而散,大家都不必牵念,彻底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看来,宝玉算是一个“活在当下”的先行者了。这样的设想,也的确很潇洒逍遥。

所以在大结局中,紫鹃陪着黛玉香魂回到了家乡,宝玉在家破人亡后选择了出家而不是去陪伴黛玉,是与他的人生哲学直接相关的——黛玉已逝,他们已不可能欢聚,已到散的时候了。

只不过,宝玉常挂嘴边的一个“死”字其实并不那么容易主动完成,更不可能在姐妹们的眼泪里心满意足地“随风化了”,他的余生其实也会沉浸在对姐妹们特别是黛玉的怀念中。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