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钓鱼,或者是经常钓鱼的话,就应该听说过这样一句调侃的话了,那就是“长得越怪,判得越快”。
这话的意思也是通俗易懂,指的是哪些长得越奇怪,越是不认识的鱼,钓到以后越要赶紧放生,不然麻烦很大,因为它可能就是一种稀有的保护的鱼类。
毕竟如今对环境也越来越重视了,许多的野生动物都成为了保护对象,而水中的很多鱼类也是如此。
就算是有些鱼在过去是很常见的,但随着岁月变迁和环境变化,如今它们已成为珍稀物种,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而“长得越怪,判得越快”这句略带调侃的话语背后,实则蕴含着对保护这些珍贵水生生物资源的严肃警示。
以下这六种鱼,在过去就很常见,但如今敢吃的都得“牢底坐穿”了,你们认识几种呢?
(1)鲥鱼。
它曾是长江三鲜(另外两种是刀鱼和河豚)之一,是过去较为常见的一种鱼类,它的身体呈长椭圆形,鳞片大而薄,色泽光亮。
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洋中,每年春夏之交,便会洄游到江河中产卵繁殖。
它们对水质和环境要求较高,在繁殖季节,会成群结队地逆流而上,场面颇为壮观。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水域污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鲥鱼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如今已难觅其踪,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
(2)花鳗鲡
它长得很像大型的黄鳝,在民间多叫它大鳗、鲈鳗、花鳗等,是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鱼类,身体粗壮、延长,前段呈圆柱形,体表布满黏液,有着独特的花纹。
这种鱼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偶尔进入江河下游。其作为重要的洄游鱼类,花鳗鲡的生命周期漫长,在海洋中生长发育,成熟后洄游到江河中产卵。
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意义非凡。因长期遭受非法捕捞,其生存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3)娃娃鱼。
学名大鲵,是体型较大的两栖动物。因其叫声似婴儿啼哭而得名,它头部宽阔,四肢短小粗壮,体表有黏膜保持湿润。听我爷爷说,在过去我家乡这边也有不少野生的娃娃鱼,当时家不远处有条河流,里面就常抓到娃娃鱼。
只因娃娃鱼常栖息于水质清澈、水温较低且水流较缓的溪流或溶洞中。它们白天多隐匿在洞穴里,夜晚出来觅食,以水生昆虫、鱼虾、蟹、蛙等为食。
但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破坏以及非法捕捉用于食用和交易,娃娃鱼数量锐减,已被列为保护动物,严禁私自猎捕。在我家乡已经很多年没见到娃娃鱼了,不过市场上偶尔有人售卖,这些都是养殖的,价格也不贵了。
(4)芝麻剑。
长得像极了大鲶鱼,它的身体延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表有不规则的斑点。
它是一种淡水鱼类,喜欢栖息在江河中底层水域,多在岩石缝或洞穴中藏身。
芝麻剑肉质鲜美,而且吃起来还有类似芝麻的淡淡香味,这也使其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过度捕捞使它的种群数量急剧下滑,如今已被法律重点保护起来。早几年家乡还能偶尔钓到芝麻剑鱼,可如今已经是保护动物了哦,钓到了也要放生。
(5)胭脂鱼
其体型奇特,色彩绚丽,幼鱼和成鱼在形态和颜色上有较大差异。幼鱼期身体细长,颜色较深;成年后身体变宽,体色呈胭脂红色,故而得名。
胭脂鱼是长江流域的特有鱼类,通常生活在江河的中下层,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藻类等为食。
因长江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胭脂鱼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成为珍稀保护鱼类。
(6)岩鲤。
别看它是一种鲤鱼,长得也黑不溜秋的,就把它不当回事了,如今岩鲤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岩鲤的个头不大,它身体呈黑褐色,鳞片较大且厚。岩鲤喜欢栖息在江河中水流较缓、底质多岩石的水域,以底栖生物为食。
这种鱼主要分布在中国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在近些年,也由于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尤其是过度的捕捞,而它对生长环境要求又要,从而导致野生的岩鲤的数量不断减少,为了避免被灭绝,不得不保护起来了。
这些鱼类,每一种都是大自然的独特馈赠,它们在生态系统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更是为了守护整个生态平衡的稳定。
我们应尊重法律的规定,不触碰非法捕捞和伤害这些珍稀鱼类的红线,让它们在自然的怀抱中得以延续和繁衍。
你们认识这些鱼吗?在几十年前它们都是很常见的,但如今却都是“保护鱼类”了,告诉身边的人,不要捕捞,也不要食用,哪怕抓到了也要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