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两位专家认为“衰老根本不存在”,衰老只是与疾病有关,但不是疾病诱因。27年后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望了解个体衰老是否是疾病或疾病的驱动因素。
得益于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理解即使相同生日的人,有人更易患上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解释这种健康差异与衰老变化是生物年龄和生日年龄(出生年月日),即同一个人两种不同的健康状态。这是长寿医学研究的核心聚焦点。关注详情。
阅读文摘
近年来,生物衰老“时钟”在长寿研究领域备受关注,这些基于组学数据信息的预测工具,如甲基年龄或代谢年龄,旨在预测个体生物年龄。然而,其科学价值和正确解读仍存在争议。
长寿医学专家认为,生物衰老“时钟”的精准预测取决于模型的准确性。如果模型过于准确,仅能预测日历年龄;对预测疾病无附加价值;如果模型过于随机,也无意义。关键在于这些“时钟”的生物学“噪声”与潜在信息是如何区分开,至今仍不清晰。
更深层问题是,“衰老”是否是疾病的直接诱因?已知理论模型表明,衰老(即时间流逝)并非致病原因,而是累计变异的总结性指标。例如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更高,主要原因是积累了更多致病因素,而不是因为年龄增长或生命的延长。
长寿医学专家也建议,可以把生物衰老“时钟”视为一种控制混杂因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研究疾病的暴露变量。更重要的是,应当将长寿研究重点放在揭示特定疾病的根本致病机制上,而非单纯追求生物衰老“时钟”影响。
总之,生物衰老“时钟”在某些抗衰老领域有用,但不应当被过度解读或误用。科学研究需更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而非依赖衰老"时钟”这一未明确定义的概念。
至今,医学和健康界对于“衰老是否是疾病的认知,也存在争议。
长寿医学专业资讯群
群规:实名+机构
关注我们,获取生物医学前沿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