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大势已去,蒋介石带着满心不甘,退守台湾。眼看大好河山,却已跟自己没有关系,后半生只能居于一小岛。
蒋介石素来有记日记的习惯,这种不甘和壮志难酬,在他后期的日记里,多次被提及,曾在日记中提及,自己弄丢江山,不怨别人,唯有两人是罪魁祸首。
第一个人,是美国的马歇尔,这就和当时的世界格局有关系。
抗战前,国共斗争中,国民党占据有利形势,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蒋介石还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不肯全面抗战。
后来形势所迫,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不得不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抵御外敌,在正面战场,国民党部队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结束后,美苏成为世界上两大巨头,中共一向和苏联关系好,国民党依靠美国提供装备。
毫无疑问,面对中国这么一个大体量的国家,美苏双方都希望自己这方获胜。美国总统杜鲁门经过考虑,定下基调:我们必须支持蒋,但一定不能卷入中国内战。
美苏势均力敌,为稳住中国局势,美国不能直接出兵支持国民党,又不能让中国继续内战,于是派出马歇尔来处理。
当时为了帮助中国抗日,苏联出军中国东北,按照战后协议,苏联应该在日本投降后三个月内完全撤出东北。
国民党当时没有能力把大批军队送入东北,又怕苏联一下撤走,东北会被中共占领,于是蒋请求苏联暂缓撤军,配合国民党的进入时间。
苏联并不在乎国民党什么时候接收东北,他们更在意的,是其背后的美国。
美苏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马歇尔来到中国,遵照杜鲁门的指示,大力遏制蒋介石。
束手束脚的蒋介石因此在东北吃了一个大亏,内战一触即发,国民党精锐部队折在东北。
马歇尔眼看情势不可收拾,中国内战无法避免,只得拍拍屁股回美国了。蒋介石在日记中悔不当初,直言马歇尔把党国带入万劫不复境地。
第二个人,就是同为国民党的李宗仁。
作为桂系军阀的李宗仁,跟蒋介石也曾有过“肝胆相照”的时刻,“四一二”政变后,李宗仁紧跟蒋介石步伐,全力阻拦中共的发展,打击中共势力。
二人曾结拜为义兄弟,他们二人的关系,更多建立在利益之上。此消彼长,李宗仁坐拥十几万桂系军队,有能力取蒋介石而代之。
国共内战时,国民党内部的倾轧和派系斗争也越来越严重,蒋介石短暂“下野”,回到家乡暂住时,美国把目光放在李宗仁身上,想要重新扶持一个替代品。
论权谋手段,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绝对是第一,不是那么容易认输的人,精于算计,在他的设计下,李宗仁被架空,就在李焦头烂额时,蒋介石又重回国民党领袖位置。
内战接近尾声,蒋介石已经无力再战,只得退到台湾,李宗仁则是早早认清形势,飞到美国。
新中国成立后,李宗仁多次与国内接触,想要回国,于1965年成行,看到国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感慨自己的失败,成全了新中国,心里很开心。
从历史大局来看,蒋介石有其贡献,只是他刚愎自用,没有站在大众的立场,把所有的罪责都怪到别人头上,不肯反思自己。
国民党从蒋介石接手起,就已经不再是那个纯粹信奉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只有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蒋介石估计忘了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