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烟雨的南国里。

大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来自东北方时时吹来的瑟瑟寒风让这片纸醉金迷的热土也躁动了起来。倭患平息多年后,沿海地区又一次进入戒严。

当然,才子佳人在茶馆青楼依旧潇洒如故,湖港报道里,还是那来来往往的扁舟。

日本大举入寇属国朝鲜,在陆地与之全面交手的同时,大明君臣又在策划更激进的、"围魏救赵"式的斩首行动

大哥在幕后,一干小弟冲

战前,日本方面其实是要拉拢朝鲜,组成日朝联军,进而进攻辽东,直扑北京。如此悖逆之举,朝鲜君臣断然拒绝。并派使臣金应南出使北京通风报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文献中的琉球人和朝鲜人的形象 大明的反应,居然是要朝鲜先发制人,联合泰国和琉球合兵征剿!明廷的本意是测试朝鲜是否有二心,然而这显然是小看了敌人。

笔者认为,朝鲜兵弱,承平日久,自保尚难。然而琉球更是面临着日本巨大的压力,难以先发制人。至于暹罗(今泰国),远在东南亚,与日本素无瓜葛,又多年不曾朝贡。暹罗部队开赴朝鲜,无疑会横跨大明,有为害中土的可能,再加上后勤补给更依赖中国,朝野上下,一片反对。

重金聘请国际友人(西洋人)来玩命

这一设想由时任两广总督刘继文提出,《明神宗实录》中,有"晓谕澚夷(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者),令其擒斩关白(秀吉)入献,加赏靡,尤销患安邦之一策也"一段。然而,此事终究不了了之。 没有发生雇佣葡萄牙军队远征日本的战事.大抵是洋人趋利,而远征虎狼日本并无胜算,再加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明廷对"澚夷"底细知之甚少,指挥调度难度极大,有玩脱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浮世绘中的"南蛮",也就是明人所称"蛮夷"

由此史书中也就再无记载了。

大明天军亲自远征

笔者认为,与前两个设想相比,这个规划代价最大,但也最具可行性。如果实行,这将是继蒙元大军攻日之后,又一次大陆军队远征日本。然而两次谋划,全部束之高阁。

(一)万历二十年的计划

大战伊始,大明太仆寺少卿张文熙提出了"调四省兵往以捣巢"战略。也就是以浙江、福建、广东、南直隶四省之兵乘舟师扑向日本本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世纪末 大东亚形势图

朝鲜军兴.张文熙的支持者很多,但反对者如给事中徐桓,写下《征倭当急,捣巢非计,乞详审以收胜算疏》,阐述了他的理由: 1、因为消息不畅,"围魏"不一定能"救赵"。 2、日本岛内尚有十余万虎狼之师,且为本土作战,而明朝的南方远征军却无疑是劳师远征,战斗力难以保证。

3、大海茫茫,后勤保障困难。4、参考三百年前中日战争结局,认为这是"必死之役",结果会造成"外患未除,内变先作"。

5、沿海四省军队的出征,会造成海防空虚,不利于治安和防御,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徐桓所说的理由不无道理。张文熙的"捣巢理论"虽然是"奇策",但是非常激进,胜败难以评说。元世祖的两次跨海攻日,败于"神风",便是前车之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描绘元日战争的日本浮世绘《蒙古袭来绘词》

(2)万历二十六年的动员万历二十五(1597)年八月,朝鲜南部闲山岛失守,京师震动。讨伐日本本土的呼声再次高涨,福建巡按御史徐兆魁适时策划了渡海攻击日本本土的"捣巢"之策,得到天子的高度重视,明廷着手准备实施。

按《明神宗实录》中记载载: 1.收买日本国内对秀吉有二心的地方大名(如策反萨摩岛津氏) 2.由浙江率先出征;浙江去日本最近,出发点定在庆元(宁波)

3.福建、广东两省随后出征,以两省旅日商人(上篇有介绍)作为内应,给予地方便宜行事的权力。

最终确定浙江总兵童元镇担任远征军统帅,"熟识岛情,往年曾与捣巢之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人复原的露梁海战大明水师

李羽离世

万历二十八年(1598年)八月十八,关白秀吉暴毙。德川家康等日本高层决定秘不发丧,下命征朝日军陆续回国。但明廷方面已经通过间谍手段(前篇有介绍)得到了情报,决心剿灭残寇,遂用兵露梁海。露梁海上,明朝和朝鲜联军重创日军,日本全面退缩本土。战略上大明已胜,明廷财力窘迫,远征日本计划毫无悬念的束之高阁。

大明征讨日本本土不欲占领,其目的只是围魏救赵,开辟第二战线,策动日本九州倒戈,牵制前线。"关酋"离世,明军也就没有剑指东洋的必要了,一场足以耀眼史册的行动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