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4年10月10日以来,中央红军决心实施战略转移,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据地——苏区。这一决定对苏区创建者毛主席而言,异常心痛,要是中央能早一点听取他的建议,主力跳到外围作战,也许就不会有今日的这个局面。但同时毛主席也有一丝丝的欣慰,因为至少红军现领导者博古、李德认识到战略转移的必要性,并实施了战略转移。
10月15日,在苏区内部“红军要离开苏区”的消息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作为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同志,召开了在苏区的最后一场省、县、区三级干部会议,面对留在苏区的几百名干部,毛主席告诉他们:“你们不要怕,不要认为红军主力走了,革命就失败了。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困难,要看到革命是有希望的,红军一定要回来的。”
两天之后红军主力部队出发,当时红军进行了小规模的整编,全军人员如下:
Ø 军委第一纵队:人员4693人,枪支1988支,包含红军总司令部等,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为叶剑英;
Ø 军委第二纵队:人员9853人,枪支2240支,包含党政机关等机构,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为李维汉;
Ø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人员19880人,枪支8383支,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
Ø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人员17805人,枪支8287支,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
Ø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人员10922人,枪支3476支,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甦;
Ø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人员11538人,枪支3945支,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
Ø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人员12100人,枪支为统计,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
全军加上负责挑担的民夫,总人数接近十万人,军队人数约为8万余人。当时李德、博古对各军团的军事部署为:中革军委以红1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
李德、博古的这种类似“甬道”的行军阵型,被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刘伯承元帅称作为“抬轿子”行军,因为几个主要军团都围绕在中央纵队的两侧,这样周围的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就相当于抬轿子的轿夫,而中央纵队就相当轿子里面的小脚新娘,此部署的唯一优点就是确保了中央纵队的安全。
刘帅所说的抬轿子,轿子里面的“小脚新娘”有哪些嫁妆呢?根据当时中央的指令,能带走的全部带走,就包括兵工厂、服装厂、印刷机、医院等等部门所拥有的机器设备,有缝纫机、铅印机、印币机等等。由于当时中央对转移的宣传为在苏区边缘作战,所以大大小小的盆子、尿壶都有人带着。
所带的这些东西林林总总加在一起超过了一千多担,为此中央成立由何长工、张经武负责的教导师,率领全师3000多人参与搬运这些物品,可是看着这些物品,5000人也不够。后来中央同意放弃一些东西,可是整理到最后还是有一千多担。
军队转移要的就是兵贵神速,而现在拖着一千多担严重影响了红军的前进速度,也是因为此后来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时候,伤亡惨重,军队由八万锐减到三万,时任红三军团军团长的彭老总毫不客气的说,这就是“抬棺材过江”。
红军转移的浪潮中,毛主席带了一袋书、一把雨伞、一块旧油布和两条毯子,踏上了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