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爆火的年代剧一定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细心安排的服化道,无死角还原令人怀念的过去时光。比如近期热播的小巷人家,通过一条小巷中几户人家几十年来的生活,映射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中国人的烟火日常,收获众多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从上世纪70年代末苏州某棉纺厂的福利房开始,两代人的命运齿轮,在观众的第三视角里,开始了命运齿轮的转动。和以往热播的年代剧不同,《小巷人家》以邻里关系的刻画为叙述线索,徐徐展开光阴的故事。苏州是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曾经的老城区可能就像剧中那样,巷陌错落,邻里亲密。作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寿县,在平行时空中,也有不少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九十年代,小区为单元的住宅还尚未完全普及,那时的邻里之间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如今的老城中,小巷仍在,还有传统意义上的邻居,他们不是小区中的门对门,或楼上楼下,是共用一个墙头,门挨门、户对户的“门邻”。寿县人重视邻里关系,很早就有“编笆挡枣,锯树留邻”的故事,居住环境好选,好邻居难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夏天的夜晚,男孩子们在院子里支起凉席睡觉。让人想起那些没有空调的夏天,小城里的人们怎样对抗炎热的夏夜,在院子里铺着席子或者竹凉席床,点着蚊香睡在外面。听父母们说过,他们小的时候,天气太热,大家都会拿着凉席到西街的“广场”睡觉,因为广场睡觉的人多,半夜上厕所前一定要记好自己睡的位置,因为很容易就找不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寿县人眼中最舒服的住宅是“单宅私院”,但是城里大多数还是小巷人家,户连着户,好邻居们在并不宽敞的空间里和谐共处,保持着亲密又很好的拿捏着边界。隐约记得我小时候的夏夜,还有人在街边支起钢丝床,在街边纳凉,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起,街边的钢丝床收了起来,收进了小区的楼道里,大家从巷弄的左邻右里,变成楼房的上下层,自己的空间多了,与邻居的距离远了,倒也没有好与不好,只是每次看见这样回忆过去的年代剧时,难免跟着剧情回到过去。那时的邻里关系,是可以因为一条过道吵起来,也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给邻居照看一天,纱窗门是会自动关起来的,冬天的炉子总是要“起”,炉火燃烧着,烧着热水,炖着菜,那时的邻里关系很近,阿姨奶奶们总在一起晒太阳聊天织毛衣,小孩子白天趴在地上弹玻璃珠,夜晚在橘色的灯光下比手影……年代剧中的底色,是我回忆里八十年代的颜色,温暖灿烂,正如主题歌所唱“我推开一扇门,转过身,你就在门里”……

▌作者:一清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