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神董竹君

我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只是对爱有点遗憾。

——董竹君

01

1900年2月,董竹君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贫民家庭。

父亲是位黄包车夫,母亲是佣工。

因为生得俏丽,人们都叫她“小西施”。

董竹君是长女,因为穷,她的一对弟妹因营养不良,无钱治病而夭折了。

4个月大的弟弟,因为奶水不足,活活饿死在董竹君的怀里。

父母为了让董竹君长大后能有出息,决定再苦也要供她上学。在她6岁时把她送进私塾小学,一年的学费两三块钱。

就是这两三块钱也要分三次才能交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她12岁那年,拉黄包车的父亲病了,在借钱治病无望的情况下,母亲叫她辍学去还清债务。

“我们家借了许多高利贷,学了京戏,把你送到五马路堂子里去抵押,抵押3年就可以还清债务了。

一个阴沉的冬日,刚13岁的董竹君与父母挥泪告别,由青楼派来的轿子接走。

以300大洋的价格把女儿押到青楼卖唱3年,成了老鸨会唱戏的赚钱工具。

她回忆道,刚刚进“长三堂子”,水牌上别的姑娘只有两三张局票,而她的水牌却写满了,并每天都在增加,一直加到五六十张。

天天晚上唱,喉咙都唱哑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14岁出落得亭亭玉立的董竹君,眼看步卖身姐妹们后尘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

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客人中有个叫夏之时的得知董竹君的身世,非常同情她。

董竹君也注意起这位身穿灰色长袍、黑色马褂,年仅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

夏之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武昌起义时,他在四川成都带兵一路打到重庆杀死镇守使,被选为四川省副都督

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后,革命党人两次讨袁失败,夏之时和他的同党逃离四川,潜入上海,借堂子为掩护。

商议再度赴日留学深造,来日报效国家。

在上海“清河坊”二人相知,彼此暗暗倾注着爱慕之情。

尤其对情窦初开的董竹君来说,夏之时简直成了她心目中的英雄。

“24岁就任四川都督真是一位英雄豪杰,自此我就更加爱慕他,并留心夏爷是不是真心爱我。”

“对镜自照,暗自喜欢,以我的相貌是应当配一个爱国英雄的。”

尽管如此,她没有向他表白心迹,她知道夏之时在四川有夫人,她不想成为小老婆。

身处火坑的董竹君把情爱深深的埋进了心底,也许是天意,非得成全这对有情人。

意外的从四川来了封电报,说夏之时患肺病的夫人死了。

形势突变,想当皇帝的袁世凯在国内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出价3万大洋要夏之时的人头。

夏之时只得躲进虹口区的日本租界,一边做流亡日本的准备,一边派人去“清河坊”和老鸨谈判准备出资为董竹君赎身。

哪知道当初董竹君仅是300大洋押进堂子,时隔一年心狠手辣的老鸨开出了天价非要3万大洋(约今360万)

董竹君竟坚决地说:“不要用你的钱赎身,要不然一辈子都会被你说是买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夏之时对她的那份爱,董竹君装病不再陪客人聊天。

好吧,你不愿意做生意,就送你回家。”老鸨发号施令。

董竹君信以为真,坐上轿子就走,哪想到老鸨将她送到西藏路一条深不见底弄堂内的二楼,将她关了起来叫看守严加看管。

一个静谧的晚上,董竹君支使看守去买夜宵,脱下绸缎旗袍,解下金玉首饰,清清白白地去见心上人。

那时候她才14岁。

正和朋友准备行李上船去日本的夏之时,看到心上人从天而降,真是喜出望外,他抱起董竹君兴奋的说:“你真的逃出来了,真的……”

1914年,董竹君与夏之时举行了文明婚礼。

董竹君一袭白洋纱制成的法国式连衣裙,一双白色半高跟的尖头皮鞋,梳了一个法式的发结。

而夏之时自己也穿了一套燕尾服。

阳光正好,风也温柔。

02

在日本3年多的时间里,夏之时为董竹君聘请了五位家庭教师。

教她学习数学、日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植物学,还学习中文

她在家读完了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的全部课程。

也就是此时,老师将丈夫给她取的名字“毓英”改为“董篁”,字“竹君”。

1915年12月,袁世凯不顾天下人反对披上了花80万大洋制成的黄袍,又一次激起了全国军民的声讨。

夏之时和在日本流亡的革命党人又将回国参加讨袁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竟然不放心已做了母亲的董竹君,他将一把手枪交给她,并说:“你把手枪放在枕边,假如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就用它解决自己。”

夏之时还急电从国内招来四弟,名为陪同董竹君读书,实为监督她的行动。

丈夫要回国参加讨袁运动,生死难料,董竹君忍下了丈夫不信任她的屈辱。

1916年春天,她含泪送夏之时上了回国的轮船。

当时全国上下一片声讨,袁世凯不得不发表电令,撤销帝制,恢复民国。

但军阀混乱也由此开始了,夏之时被任命为四川靖国招讨军总司令

1917年,他打来电报叫董竹君立刻回国,董竹君携女相随,在成都安了家。

一开始,人们都认为董竹君配不上夏之时。那些清高男女个个斜眼看她,“一介青楼女子能念得好书?不过就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极尽冷嘲热讽。

夏之时母亲对儿子放话:“一个卖唱的只配当姨太太罢了,况且嫁给我们这种大户算怎么回事?你赶紧给我娶个正房回来!”

董竹君却用自己的智慧与得体尽得全家上下的喜爱。

先是带一大批从海外带回来的礼物分给家里的大大小小,上至老人下至小孩,甚至还有家里的伙计丫头。

对家里长辈恭恭敬敬,对同辈刁难也处处忍让,打理家里的一切,每天从早忙到晚。

渐渐的,很多人看在眼里,也就对她无话可说。

加之夏之时对她还是极好的,这让她觉得一切都值得。她挑灯奋战,读书看报,读到两眼红肿。她亲自操持家务,将夏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当初看轻她人皆对她刮目相看。

终于,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赢得了公婆一家人的肯定,还特意为她重新举办了隆重的传统婚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夏之时却拥兵自重,强征捐税,中饱私囊。

董竹君深厌丈夫恶行,多次相劝,但不是遭白眼,便是被训斥。

而同时董竹君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大量阅读进步报刊,关心社会问题。

她不喜欢当时官太太的应酬,实在推托不开,一般也只是算准了时间去,到了就吃,吃了就走,所以太太们替她取了一个绰号——夏心慌”。

正当夏之时飞黄腾达时,不料却被解除军职,他终于结束了人生最辉煌的一页。

董竹君劝他:“还是这样好,做个贪官污吏,只会祸国殃民有什么意义?”

可自此之后夏之时性情大变,判若两人。

03

一次董竹君帮夏之时剪脚指甲,一不小心剪出了血,夏之时一脚蹬去,将董竹君蹬倒在地。

“你凭什么对我这样,我每天忙里忙外,累的精疲力尽,你为何不体谅体谅我呀?”

但这是开始。

可怕的是,夏之时还恋上了抽烟赌博,以前接受的新思想全然不见,滑为封建专制。

在董竹君患肺病避居的三个月里,他从未去看望她。

一次夏之时高烧在床,董竹君为他端尿送饭,中间出去屋外透气,跟他的士兵说了几句话,夏之时竟然破口大骂,说她不守妇道。

是啊,他骨子里就认为她是个从窑子里出来的女人,天性浪荡。

她的心,怎能不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夏之时拦截了女儿夏国琼的钢琴老师写给董竹君的信,一看是男老师,他恼羞成怒,骂她不守妇道。

董竹君反驳,他却大打出手,后来竟冲进厨房拿起菜刀,追着要砍死她。

董竹君就这样成了夏之时官场失意的出气筒。

在夏之时越来越颓废的时候,董竹君越来越开明独立,她认为,妇女要想得到真正解放,一定要先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董竹君萌发了“实业救人”的信念。

1923年,董竹君开办的“富祥女子织袜厂”在将军街创办起来了,雇佣的都是周围贫苦女工。

女子办企业,在成都还是第一次,成了一大新闻。

1926年正月,当董竹君和夏之时唯一的儿子降生后,董竹君又从上海叫来父母亲开办了“飞鹰黄包车公司”。

但夏之时却歧视董竹君的父母,董母遗失了一支心爱的金簪子,心疼地哭了起来,心情烦躁的夏之时厉声呵斥:“又没死人,哭什么?来人,把她绑起来!

董竹君对夏之时已经心寒了,夫妻间感情走到破裂的边缘。

董竹君给夏之时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

夏之时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从来不管几个女儿的生活和教育,更不让四个女儿读书。

四女儿四岁那年,腰椎患病,导致右腿粗大,需要穿刺抽出脓水,十分痛苦。

不幸的是,另一个女儿也不慎从楼上摔下来,昏迷了好几个小时。

两个孩子同时生命垂危,董竹君四处求医,焦头烂额。

夏之时竟不管不问,照样吃喝玩乐,还嫌董竹君服务自己不周到。

夏之时认为女孩子是泼出去的水,用不着在她们身上花太多钱,十七八岁找个好人家嫁出去就对得起她们了。

这让董竹君无法忍受,为此与夏之时彻底决裂。

带着女儿远赴上海求学,与夏之时分居。

04

董竹君将所有的财产交给夏之时的六弟代管,将儿子过继给夏之时的三哥延续香火。

为了让长女去上海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她带着四个女儿和父母毅然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成都。

这一次,董竹君又回到了她的出生地,似乎绕了一圈,人生又回到原点。

可她已不是14岁的董竹君了。

在夏之时提出让她回家时,董竹君毅然决定离婚。

可夏之时报以嘲笑,“我们来个君子协定。暂不离婚,分居五年。在这五年里,你要是带着女儿没在上海饿死,我就把手掌里的肉给你煎鱼吃。”

果然如他所料,董竹君生活异常艰难。

在四川成都有地产、房产腰缠万贯的夏之时,答应每年支付四个女儿一千六百元生活费。

但是他竟分文未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租不起房子的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和父母住进了二叔家里,二叔和二婶是卖报纸的,日子紧巴巴。

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董竹君先是将衣服首饰送进了当铺,后来干脆连长女的大提琴也押进了当铺。

在五年的时间里,夏之时多次给董竹君写信:“你若是想回来,随时都可以。如果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是可以改的。”

董竹君丝毫不为所动。

五年以后,1929年,夏之时如约来到了上海。

董竹君和女儿们没有饿死,但也仅仅是没有饿死而已。

似有悔意的夏之时双眼含泪,苦苦哀求:“这么多年的夫妻感情,你真的要一笔勾销吗?”

可日久见人心啊,旧日情分早已磨灭,董竹君决意离婚。

覆水难收,自此与君相决绝。

迫于生计,1930年春天,董竹君在上海闸北区创办了群益纱管厂,招了100多工人。

厂子开办过程中,董竹君备尝艰辛,她把孩子们全部送到寄宿制学校,一个人撑起所有重担,步履维艰,厂子大小事务都亲自掌管。

创业之初,屡遭挫折。

“现实生活和处境就如一把把尖刀,一条条皮带,整天整夜、每时每刻,都向我的心肺、皮肉、神经钻刻着、抽打着,一家老老少少都张着口等着吃饭、穿衣、上学,现实逼得我走投无路,重重的生活压力使我喘不过气来。”

为拓展企业,在银行不愿贷款的情况下,董竹君远赴马来西亚向华侨吸纳资金,群益纱管厂这才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

虽然生活艰难如百箭穿心,可她若青竹柔软而坚韧。

在董竹君呕心沥血下,群益纱管厂慢慢走上正轨,她的生意日渐好转。

05

可时局动荡,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了东三省,全国上下抗日呼声雀起。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在上海,董竹君带着十六岁的女儿国琼参加了示威游行。

在遭到法国巡捕血腥镇压的危难之际,她们救下了被法国巡捕打伤的暨南大学学生骆介庵。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发生了著名的“淞沪战役”,群益纱管厂遭到了日军轰炸,化为灰烬。

人生又一次归零,陷入绝境。

董竹君看到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企业被毁,心痛难忍。

可祸不单行。

1932年3月4日深夜,董竹君被巡捕房以政治嫌疑犯的罪名关押了4个多月。

家中4个女儿和父母,靠16岁的大女儿教钢琴度日。

年迈的父母不久死于忧惧之中,母亲死前想吃香瓜都没钱买,父亲死后无钱下葬,灵柩寄放在苏州会馆。

万般无奈下,还是同狱难友借给她100元汇票,贿赂了律师,关了四个多月的董竹君才“取保释放”出狱。

眼看维持一家七口的生计成了问题,负责采购军火的李嵩高在上海听说了董竹君的遭遇。

他被董竹君的铁骨铮铮打动,借给了她2000大洋经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位亲威说:“弄个铺面,卖油炒米饭吧,准不会硬锅。

想不到这句开玩笑的话,倒是打开了她的思路。

她在四川生活多年,深知川菜极有特色,各种小吃也丰富多采;她学过烹调,又在夏家练就一手制作川菜的高超技艺。

她满有把握办一家出众的川菜馆,在上海开创一项新的事业。

可是川菜大都是麻辣味重,不合上海人喜欢清淡味的习惯,要作些改变。

再就是一般餐馆都不重视卫生,既容易传染疾病,也必须大力改进。

不久,董竹君以这笔钱为本金,在上海市中心大世界附近宁海西路,租下了一栋一底三楼的房子。

一座内外装修高雅、店面用一色瓷砖镶嵌的饭店于1935年3月15日开业。

乳白色的霓虹灯显示出四个大字:“锦江川菜”。

锦江饭店瓷器餐具上印着专属的标志——,菜肴重视色、香、味,品种繁多。

因为菜好吃,店面装饰高雅。

口口相传,天天顾客盈门,楼上楼下人满为患,临时添加了不少座位,连过道都不通了,只得从客人头上传菜。

“锦江川菜馆”天天客满,上这里吃饭需要排长龙,不多时在上海滩名声大震。

上海青、红帮大咖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和来上海办事的南京政府要员都曾光顾锦江川菜馆。

锦江川菜馆”名气越来越大,各界名流到上海,无不以品尝这里的菜为快事。

各国驻沪外交官,洋商、租界大佬,都是这里的座上客乃至常客。

美国著名演员卓别林访问上海,也慕名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竹君富足起来了,首先为女儿前途着想,让他们学钢琴、读书,给他们最好的教育。

同时又在现上海复兴公园附近开设了一家锦江茶社,为上海文化人提供交流场所。

1937年8月13日,上海成为“文化孤岛”。

董竹君出资,和《大公报》记者蒋毅宵创办了半月刊《上海妇女》杂志,宣传妇女人格独立。

南京汪伪政府千方百计想收买这本杂志为他们服务,董竹君顶住压力,坚持自己办刊。

06

就在锦江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卢沟桥事变之后,作为上海滩知名餐馆,锦江也受到日本人的欢迎。

董竹君被要求在虹口开分店,以服务日军。

董竹君坚决说不。

于是,针对董竹君的暗杀和行刺开始了。

因发现及时,董竹君逃过一难,去菲律宾避难。

1940年底,她的两个女儿在马尼拉的音乐演出获得成功,董竹君赶去祝贺。

未料碰到了曾一直暗恋她的陈清泉也来看望两个孩子。

但此时陈清泉已为人夫,令董竹君惊讶的是,在陈清泉向妻子提出离婚后。

他的妻子竟徒步来到马尼拉,向她表明自己的立场

董竹君陷入深深的自责,决定离开陈清泉。

正当董竹君准备离去时,马尼拉开战。

陈清泉因不愿与日本人合作,被抓进了监狱。

董竹君想尽办法,连夜前往监狱探望,生死面前他们无所顾忌地拥抱在一起。

此地一为别,今生不复见。

行刑之时,大雨如注,陈清泉怆然就义。

董竹君木然跪下,仰望苍天,悲痛欲绝。

在菲期间,董竹君历经磨难,死里逃生,差点被驱逐出境,加入菲律宾逃难大军,躲藏在偏僻的竹林中。

也奋力开办企业,继续谱写自己的人生传奇。

在菲四年,像是度过了一个漫长的世纪。

终于,到了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董竹君想尽办法,获得了一张船票。

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董竹君思量后,将自己经营16年、价值黄金3000两的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捐献给国家。

又一次人生归零,云淡风轻。

1961年,董竹君从上海迁居北京。

60岁的老人打算写一部回忆录,然而写了三分之一的时候,1966年文革开始。

董竹君又遭劫难。

她被当作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特务,投进监狱关了五年。

直到1979年3月29日彻底平反。

晚年的董竹君,一切都看得很淡,出狱后,她以80多岁的高龄,强忍病痛的折磨,历经8年,完成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

自传完成后不久,董竹君逝世。

“一代女杰”董竹君自此长眠,绝代风华归于星空浩瀚。

而她的人格魅力、女权意识,商业智慧,被后人惊为传奇。

她如星辰如大海如尘世的一束光,所有的言语都写不出她的傲骨与风华。

她一生无数曲折,从妓院到都督夫人,又和都督丈夫离婚,抛弃荣华,单枪匹马带着四个女儿到上海打拼。

一时轰动天下,四海之内惊为奇女子。

又几度人生沉浮,一次次从新开始,永不言弃,男子在她面前也只得叹服叫绝。

那时候可是19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