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未来社会”“未来教育”“未来教师”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词汇,一些大学还成立了未来教育学院、未来教师学院等机构。

何谓“未来”?“未来”是一个与“变化”“智能”“挑战”“创新”“开放”“可持续”等密切联系的概念,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

在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时代,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将发生变革性甚至颠覆式的变化。

面向未来,教师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而不断提升自我。

我们认为,“未来教师”应具备以下十大特征。

01 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

教育理想信念不是一种简单的想法或愿望,而是深深扎根于教师内心深处对教育信仰的精神追求,是驱动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教师职业吸引力面临挑战,少数教师的教育理想信念受到冲击。

为此,教师教育机构需要将教育理想信念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者通过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塑造其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协同合作,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促进教师坚定教育理想信念。

总而言之,未来教师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教师面向未来教书育人的基石。

02 扎实的学科基础

学科素养是指教师在其教授的学科领域所具备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情感。

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前沿知识;学科能力涵盖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是教师讲授课程所需的核心能力;学科情感是教师对所教授学科的文化和情感认同。

教师的学科素养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对学生的学科兴趣、价值观和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教研机构应提升专业化水平,帮助教师及时获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教育机构应通过专业培训和学科深造项目,帮助教师不断拓宽学科视野;教师教育者要加强对教师的学科文化与情感认同的培养,传递对学科的认同与热爱,帮助教师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而增强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和热情。

03 精湛的育人智慧

教师专业素养不仅包含广泛的学科知识领域,还涵盖育人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

当前教师面临课堂管理难度大、学生行为复杂等教学挑战,除了拥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教师在进入教育行业前除了掌握学科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育人技能。

教师教育机构需要培养教师从事“教”的情感、知识和能力,引导教师不仅学会“教书”更学会“育人”;教师自身要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主动参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活动,最终形成精湛的育人艺术。

04 适应数智时代的智能素养

智能素养是指教师在智能时代所需具备的智能知识、智能技能、智能意识、智能思维和智能伦理,涵盖了教师对智能技术基本原理与算法的理解,有效且批判性地应用智能技术,对智能技术的敏感性和遵循相关的伦理规范等。

未来的教学环境将由“师—机—生”共同构建,形成一种高效协作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

教师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智能技术知识,还需要主动拥抱智能技术、培养智能意识、锻炼智能思维、提高智能技能、增强智能伦理意识,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同时,教师教育者要引导教师对新兴教育技术产生敏感性,注重技术应用中的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

05 专业的“反思—实践”能力

“反思—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审视、思考、改进,它包括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对教学策略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改进。

“反思—实践”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习惯,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记或借助教学录像、课堂观察软件等技术手段,客观分析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反应,从而发现改进的空间;教师应坚持实践取向,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行动研究深入理解教学中的挑战,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持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06 求真的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是指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帮助教师科学分析和解读教育现象,客观评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辩证思维使教师全面客观地看待复杂问题,制定科学的教学决策;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使教师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激励教师持续反思和改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在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中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避免盲从教育潮流或固守旧有方法,而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持续探索和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07 浓厚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当前社会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和知识灌输,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情感需求,这导致学生缺乏同理心、审美情趣,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育工作是一项关系型工作,具有较强的情感属性,特别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等人文情感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教师首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倾听学生的声音,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要提升对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理解,丰富精神世界,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怀。

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品质,通过美育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素养和人格的完善。

08 自觉的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指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涵盖对国家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准确理解和情感认同。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因此,教师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分析国家发展的实际问题、教育发展的紧迫需求,帮助教师理解自身在教育中的责任,进一步提升其对国家的认同感。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等基本国情的学习,深化对国家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通过文化传承、历史解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09 宽广的全球视野

全球视野是指教师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能够超越本民族和国家,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它涵盖对民族、国家和国际事务的深刻认识,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合作意识。

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教育合作;教师教育机构应开发相关项目,建立国际教育资源库,分享全球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持续学习;教师教育者应引领示范,以全球视野开展教学和研究;教师应积极学习国际事务、全球教育动态和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提升自身国际素养,同时善于倾听和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参与国际教育项目,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10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可持续发展教育 观是指教师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为核心的教育观。

教师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观不仅是应对时代和全球挑战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推动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教师应增强合作意识,积极参与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项目,与同行分享经验和资源,促进专业交流与合作。

最后,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与责任意识,教师要坚决拒绝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换取当下优质发展,要以每一位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作者 | 康晓伟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系主任、教授 杜慧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丨中国教师报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