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淞沪会战犯下的战略错误,多少年了,没必要再遮掩了
那年的春夏
2024-11-22 21:59江苏
由于老蒋将国军大部分精锐都放在了上海战场,导致华北防守力量过于空虚,反而让侵华日军实现了快速侵占华北的意图,汤恩伯待援无望,选择突围弃守南口,卫立煌和傅作义也相继丢了防守阵地。
至此宣布侵华日军彻底掌控平绥线,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估计日军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这么轻易的就拿下了南口、张家口一带,解决了华北日军的后顾之忧,如此顺利的推进,显然进一步激发了侵华日军的野心。
平绥线丢了后,平汉线和山西就是日军下一个猛攻方向。
日军以第6、14、20师团(后108师团加入)由北平向平汉路攻击,兵力88500人。
据当时第2集团军第1军第27师79旅参谋长徐宪章回忆,日军发动攻击前,国军在平汉线正面设了三道防线。
第一线由孙连仲第26路军和万福麟第53军担任防御,第二线由关麟征第52军为主力防守,第三线由商震第20集团军防守。
第一线受到日军第20、6、14师团攻击,孙、万部显然无法抗击,各师伤亡惨重。
事后回忆时,孙连仲等人责怪第二道防线的刘峙和关麟征不支援。
其实,也不怪刘峙和关麟征,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相距一百多公里,而且第二道防线也就这么点人,自己据城死守的人都不够,如果支援的路上被敌人偷袭了,那第二道防线也就不攻自破了。
所以关麟征只能在城郊等着孙连仲败退下来才抵御。尽人事听天命。
这也反映出,当老蒋将上海定为主要战场后,不仅导致华北防守力量空虚,就连指挥力量也出现了缺失,导致军队组织松散,配合混乱,甚至出现相互倒台的情况。
其时,国军指挥系统已专注于淞沪战场,对华北战场的指挥力度十分有限。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指挥协调,华北中国军队间不但难于做到密切协同作战,反而多有互相掣肘之事发生。
南口激战之际,晋军前往增援,刘汝明竟多次阻挠援军过境,甚至对中央军汤恩伯部过境也百般刁难。
津浦线作战中,29军内部宋哲元及各部将领与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之间更是矛盾重重,互相拆台之事不断。这就使本来薄弱的战力更加弱化。
其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前军挡不住的时候,后军无法支援,而当前军大败,后军主力顶不住挟优势兵力乘胜而来之敌,只能放弃防线,9月24日,保定就丢了,而石家庄都没有防守,拱手就让给敌人了。
整个平汉线玩起了空城计,敌军如入无人之境。
主将无能,累死三军。
这仗打得既憋屈又不堪,实在是一言难尽。
说完华北战场,我们再说淞沪战场,这两大战场的开战时间一前一后。
老蒋原本想着,开辟上海战场,以吸引北方敌人部分兵力,减轻华北压力,结果事与愿违,中国主力都聚集到了上海,反而导致华北防守力量严重不足。
1937年8月8日南口开打,26日结束,南口陷入敌手。
最后华北的敌人还是南下了,但不是为了紧急驰援上海战场,而是在夺取了华北重要军事要地后,整装南下。
有学者说淞沪会战持续战斗了3个月,吸引敌军30余万人,顺利完成了战略目标。
我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首先整个战争的局势是敌强我弱,在此种情况下,任何占绝对优势的一方,都会主动寻求对方主力,谋求决战。
简单点说,彼时,中国主力在哪,日军就会向哪包围。
而能否妥善利用敌人的战略动机,以较少的代价为中国赢取更多战略空间,不论南口也好,还是上海,以及南京、武汉,最后都是要丢弃的,防是防不住的,关键就是能利用这些敌人必要进攻的城市和要点,以较小代价达成自身的战略目标。
淞沪会战最终的结局导致日军在华东地区聚集了大量兵力,上海战场、南京战场、包括徐州战场,都是因为老蒋主动将日军主力吸引到华东地区而导致的结果。(这就是首战的影响,牵一发动全身)
由于淞沪会战爆发后,撤退计划不完善,中国军队统帅部未能尽到职责,没有协调好各部队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战略拐点出现时,未能及时下达撤退命令。
未制定妥当撤退计划,导致部队在撤退时出现重大伤亡,致淞沪战场付出25万人伤亡巨大代价。
这25万人还是各部统计上报的数字,真实损失只会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前线各级指挥官多有部队伤亡半数以上或三分之二以上。桂军精锐第7军第1022团代理团长言,其部上阵不久即“伤亡三分之二”,连长全部伤亡。
胡宗南部第一次换防时,“全军官兵伤亡百分之八十以上”,接防的桂军“打了三天就打光了”。
第4军、第43军浏河口激战,“伤亡三分之二”。
第18军第11师在罗店、月浦等地作战,伤亡极其惨重,全师“八次补充连排长”,“有的连仅存官兵十余人”。
而且在淞沪战场损失的大多都是精锐部队,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仅有的这点家底全丢在上海战场了。
陶峙岳说,这些精锐部队的重大伤亡,代价巨大,“损伤了国家元气,给后来的抗日国事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南口战场的地形有利我不利敌,而上海战场则是利于敌不利我。
“上海左边是长江口,右边是杭州湾,形成‘凸形边境’”,日军可以充分发挥其“占绝对优势”的“海军与其航空联合作战”,从“上海两侧的长江和杭州湾登陆,实施战略包围,容易取胜”。
有关这一点,蒋纬国团队在事后的解释为:正因为上海战场对日军有利,所以才能吸引日军前来。
如果以吸引北方敌人,分散敌军兵力的逻辑来看,这个解释没有毛病。
但吸引敌人的目的,是为了抢时间,以完成对中国持久作战的有利部署,可我至今都没有想明白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