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1904-1997)当代著名写意画家、书法家。原名揆,字谐伯,后慕南田恽格恽寿平遂改名寿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杜戍村人。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荣宝斋顾问,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山西省文物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友协理事,北京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画家的品德、修养、气质、思想等的精神境界和深度,都将毫不掩饰地在自已作品中反映出来。作为一个画家,应有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广阔和视野,精湛的技巧,才能创造出画品高尚的作品。
作者的风格与其人格有密切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如何反应,这属于态度问题。对同样的风景,每个人有不同的反映。人格的不同,也反映在他对事物的态度上,反映在他创作时的表现技法上。
形成艺术风格的因素,人各大有异,这与作者的天资、气质、生活经历、思想、修养、环境、知识、审美观、性情、趣味等等都有关系。风格即是作者生活的一面镜子。以上这些有的起主导作用,有的起次要作用。
时代嬗替,生活经历的变化,对作者的世界观、感情、趣味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画家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风格的形成包含作者的天赋、性情和学识、经历,并且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结合起来而成为风格,风格是有变化的。
风格与风骨是有区别的。书画风骨出于作者人格的修养、性格、操持、气节,古今许多名家竟无一相同者,更非模拟所可得来的。寥寥数笔,其人格道德行为即显示于楮墨间。吾故曰:书画虽系小道,由此可以看出其为人之如何。
有人问到风度如何得来,我以为风度乃从学养而来,非仅仅所能学来者,但多学博识则有助于养其器。昔人有“居移气,养移休”之说,故必有学有养而后有助于风度之形成。
书画家必须具有高尚纯洁的气质和意志,而后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境界。心地污浊者,其笔墨亦污浊,即便有熟练的技巧,其作品亦不耐玩味,缺乏感染力。
笔墨雅俗包含着天才性灵和学问修养。性灵关乎天才,书卷关乎学力。学力充沛者,虽天分稍逊,其作品尚自有韵味可资鉴玩;学力不充沛者,中年以后有衰退之虞;专恃天才者,其成就比较偏激轻巧,不耐玩味。世传江淹才尽,盖未能继续致力于学故也。
聪明的人下笔易流入轻倩,是以必须具凝重之气,而后弥见其气味之沉厚、雄健,摄观者的精神感情于画前。
大抵聪明的人,往往自恃才华,其作品易流入轻纤而薄,表面似华,实际内虚、空无物,如此并非上乘。我们必须随时严格自检,勇于改正,自找缺点。盖人的岁数愈长、声誉日著,很少能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评论,久之便易流入庸俗恶道,尚不能知,殊为可惜,切宜深戒。
知识贫乏、脑中空虚者所作书画,往往流露出哗众取宠,乍观似奇,久看则厌恶生俗。
知识渊博而贯通者,应是虚怀若谷,渴求自己之所未知、所不能,虚心接纳,补充自身之所不及。
看别人作品时,应特别重视其长,不应挑剔其短处,同时又应以他人之短警诫自己。
作画每到一定的阶段,笔墨、意境、思维似若停顿,应知这正是预伏着前进一步的征兆。而欲导之前进发展者,必须从笔墨形象以外求之,有所谓多读书、多观察,庶乎一旦豁然开通。
绘画造型必须基于现实,不得脱离真实妄加虚构,只允许在事物的本质上予以夸张。夸张的目的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更深刻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倪云林初学画时,亦是从写生开始。其赠方厓诗云:“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为问方师,孰假孰为真?墨池浥涓滴,寓我无边春。”可见其随时随地观察物象,进行写生,务求其形似。诗最后是说,自己画的是自己的性灵的表现,其中寓着无边的春意。
写生和体验生活不可分割,中国画中的写生即带有体验生活的意义。有所取舍,有所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