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近日观看多场直播发现,一些自称“医生”“中医”“××专家”的主播,在直播间大肆宣传推广具有保健功能、医疗功能的产品,其中一些并不直接在直播间内售卖,而是引导消费者添加主播的私人社交账号交易。记者查看多款对方推荐的产品,发现都没有药品相关标识。

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被简称为“三品一械”。这些产品无不关乎消费者身体健康。按说,网络直播间应该规范销售“三品一械”产品,然而,部分带货主播为了多卖货,将患者身体上的很多病理性不适,都称为可以“药到病除”的小问题,继而趁机兜售自己的无标识产品。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发布的一个典型案例显示,某医疗美容公司在直播过程中对产品或服务作夸大或虚假宣传,诱导或误导消费者下单。有关机构联合发布的《“三品一械”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指出,受访者最担心和遇到最多的都是虚假宣传问题。这都表明直播间售卖“三品一械”亟待规范。

消费者特别是患者,网购“三品一械”都是为了解决健康问题。当打着“医生”“专家”等旗号的主播,虚假宣传自己所推销的产品,必然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一方面容易耽搁疾病治疗。如患者痛风并伴有结石本该去医院,但主播称“不用去医院”,购买自己产品就能“药到病除”,是严重误导。

另一方面,产品质量和用法有隐患。按说,“三品一械”产品都有规范标识,如药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等信息,其中,非处方药广告还应当显著标明非处方药标识(OTC)和“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但记者没有发现药品相关标识,这意味着患者用药存在安全隐患。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部分网络直播间变成了“三品一械”产品违规销售的“撒欢场”,不仅主播信口雌黄、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而且产品本身缺乏相关标识也不合格。其不但侵害了消费者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秩序,对规范的商家形成不良挤压。同时,这也损害了相关直播平台的形象。

因此,须依法严肃整治“三品一械”直播销售乱象。既要核实主播身份并规范标识,避免其以虚假身份误导消费者,也要对直播间的产品无标识、虚假宣传等问题进行全面排查,还要对公众进行健康科普,引导消费者在身体出现病理性不适时到医院就医,对直播间“药到病除”等虚假宣传擦亮眼睛。

其中,直播电商平台应该守土尽责。直播间之所以出现“三品一械”销售乱象,主要原因是平台未落实主体责任,包括没有审核主播的专业身份,没有依法对这类直播间广告进行核查等。如果平台严格按照《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核查“三品一械”广告审查证明,违法行为难“撒欢”。

同时,对“三品一械”直播销售加强行政监管。由于这类产品关乎消费者生命健康,只能严加监管。这方面,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上述违法企业作出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就有示范意义。希望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都能对“三品一械”直播间加强监管,严肃处罚违法行为,以守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有关法律人士建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完善“三品一械”直播带货广告制度,进一步明确主播在直播间宣传推荐“三品一械”及相关食品行为的法律属性,细化有关违法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即2020年实施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还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