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福州鲍鱼迎来“冬耕”——
进入投苗季
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
海上管理人员吴章瑜又忙碌了起来
迎接北方鲍鱼返乡、
组织鲍鱼投苗等工作
作为鲍鱼养殖“新农人”
近期,他多次亮相央视节目
介绍鲍鱼养殖情况
连江县苔菉镇是福州鲍鱼养殖发源地
也是鲍鱼主要产地
水下拉起养殖吊笼
开箱、投苗、关盖、下水……
这几天,苔菉镇的鲍鱼养殖户们
正忙着投苗入海
相比网箱养殖,机械化养殖则轻松许多。在全国最大的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上,吴章瑜按下电动按钮,一组鲍鱼笼便如同乘坐“海底电梯”般升起。“这个平台相当于鲍鱼‘智能家居’,不仅可以增加鲍鱼成活率、重量和产量,还能节省大量人力。”吴章瑜告诉记者两个可喜的变化:一个是更轻松了,平台上养40吨鲍鱼,只需要几个工人进行操作;一个是更科学了,过去凭经验投喂,现在靠平台数据支持。
“福鲍1号”养殖平台( 资料图)。王为刚 摄
据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永寿介绍,这个机械化平台可一次性投放300多万尾鲍鱼苗,不仅配备有风力发电和24小时远程水文监测、自动增氧等“黑科技”,还能抵御15级台风。
从“汗水渔业”到如今的“智慧渔业”,吴章瑜是参与者和见证者。“80后”的吴章瑜是连江苔菉后湾村人,一开始在船上打鱼。上世纪90年代,福州第一粒鲍鱼在苔菉培育成功,当地渔民便开始转型鲍鱼养殖。
2000年前后,吴章瑜也开始养鲍鱼。“在以前,养鲍鱼完全是粗放的体力活。那时,没有现在的鲍鱼网箱,只能将塑料桶围上渔网倒扣着,能养的鲍鱼量也少。有了网箱后,投喂鲍鱼时,30多公斤重的网箱每天要提上提下几百次。”吴章瑜告诉记者,如果碰到台风的话,网箱还可能被冲走,辛苦一年白忙活。
加入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之后,吴章瑜过上了进企上班的日子,从靠天吃饭的渔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得益于鲍鱼养殖现代化、智能化,像他们这样的工人,每月收入也从过去的几百元变成了上万元。
吴章瑜等“新农人”
也是福州鲍鱼产业做大做强的一个缩影
迎着“海上福州”发展的东风
福州鲍鱼产量占全国1/2
位居全国第一
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连融媒 文/摄
新媒体编辑 郑锦銮
监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