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新国标热议不断,也卡点重重。近日,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痛批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弊端。贴近百姓的呼声,一阵叫好,有呼应者不禁疑惑:该不该给百姓道个歉?
“限速25Km/h”“严防非法篡改”“增加北斗定位”“增加实时通信功能”“整车限重从55kg提升至63kg”,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种种限制,给百姓的出行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不论是新“新”国标意见稿的讨论,还是电自新规定的执行,已有不少网友愤慨。“不能让平时不骑车的人闭门造车,制定标准前还得先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李稻葵教授触动了网友的心声。原本是为“解决1公里”出行难题而生的电动车,在政策的加持下,变成出行的枷锁,能不让人委屈吗?
给安全加码
电动车出行反成“枷锁”
电自新国标的执行意在提升行业准入门槛,整治行业乱象,从源头上保障百姓安全,避免事故再发生。
砖家们提出的一些标准,从理论上看确实能行,但放到实际应用中,只有百姓才有发言权。
试想:一大早急着上班、急着送娃上学,开四轮车堵得慌,停车又麻烦,便利的电动自行车自然成为首选的帮手,但“限速25Km/h”的尴尬,是真便捷还是麻烦?或许想想被交警堵在路边查处的情景,就心塞。
再说骑电自者,基本都是为生活在奔波的底层人,动不动就几十上百的罚款,普通百姓吃得消吗?要知道他们一天才赚多少?
有人想出给电自换电池提速的妙招,在新“新”国标落地执行前,或许还可放放水,应付应付,但“一车一池一充一码”防篡改规定,将篡改行为卡死。这下欲哭无泪了!
百姓使用电自出行,已然逐渐成为枷锁。如果奔向新的出路,难不成大家都去换时速35-40公里的山地车?你说冤不冤?标准制定的砖家们,是不是考虑给百姓道个歉?
给便利加分
智能出行却成“鸡肋”
电自的出行盛行,主打的是经济实惠、便捷省心。与四轮车相比,它价格亲民,维护简单,成本低廉,使用便捷。
据权威调查,电自骑行人群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经济条件有限,但又必须要用到交通工具的人,比如广大农村地区的家用出行。
第二类是由于职业需要,必须要骑电动车的人,比如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
第三类是家有小汽车,但为方便平时会用电动车代步的人。
由此可见,电自的使用者多数是挣扎在生活线上的普通百姓。在大环境普遍吃紧的当下,增加北斗定位、实时通信功能,购车成本将增加200以上,无疑给普通百姓增加了购买压力。
这且不说,此功能的设计也让人很无语。它设计之初是为方便消费者实时了解电动自行车所在的经纬度、蓄电池状态等关键安全信息,必要时可通过通信网络及时识别车辆异常情况,并发送警告信息,大大增强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
虽说在用智能化加持安全,但实际使用中,它能给百姓带来多大用处呢?这一功能实属“鸡肋”。谁闲得无聊去经常查看车子的位置?顶多也关注关注蓄电池的状态。至于车辆异常情况,多在被盗时才派得上用场,而电动车一般被盗的是电池而非车。那么,问题来了,想节省成本,又不需要该功能的用户,该怎么选?
总结
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改进,确实给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和安全,但随之而来的严格标准,在执行之初,是不是该“从群众出发,回到群众中去”呢?这样,才能成就真正的“初心”。
再来看清华教授李稻葵的为民发声:“别让不骑车的人闭门造车,制定标准前还得先征求老百姓的意见”,百姓能不双手点赞吗?所以,砖家们是不是该谦虚地给百姓道个歉?此后的标准制作如何才能接地气呢?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