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内汽车市场最火的概念,恐怕就是固态电池了。

很多电池厂家和车企纷纷宣布:自己的固态电池即将上车,有些甚至表示,半固态电池马上就要推向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有趣的是,就在他们信誓旦旦地宣布的同时,几乎所有车企都开始决定推出增程电车——就连小鹏、蔚来、小米这样的公司也不例外。

明明固态电池这么给力,续航动辄就是1000公里,大家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今天,我就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大家聊聊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到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的因素,其实在于固态电池和增程并不冲突。

说白了,很多人以为固态电池和增程车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某种程度上,固态电池甚至能弥补增程车的不足。

毕竟,增程车的痛点之一在于电池容量较小,导致纯电续航里程较短。

虽然这类车型可以通过内燃机来增加续航,但许多消费者仍希望在日常通勤中尽量少用油,多使用纯电模式。

此时,固态电池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简单点说就是,与其整个1000公里的纯电车,还不如用固态电池整个500公里的增程车+油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不仅成本上更便宜,而且更能满足消费者的诉求。

不仅如此,固态电池的快充能力,也能在增程车上得到充分发挥。

说到底,如果有选择,谁不希望自己的车辆充电更快呢?

即使是增程车,大家也有这样的期望!

毕竟,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总是赶时间,即使是繁忙的人,有时也会有闲暇。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肯定更喜欢固态电池。

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在有空的时候,使用纯电模式出行,满足对成本控制的需求。

至于油箱这种东西,作为“安全冗余”就好了,不是吗?

总的来看,这两者并不冲突,这点我们必须搞清楚。

说到“马上量产”,很多人可能觉得很快就能用上了,但现实却没那么简单。

因为所谓的“马上”,在行业里其实是个很灵活的概念——可能是半年,可能是一年,甚至更长。

而真正实现量产也并广泛普及,这又是另一个故事。

说白了,固态电池的工艺非常复杂,不仅需要全新的材料,还需要大量的流程调整。

这些都决定了固态电池的生产过程,并不会像传统锂电池那样迅速。

举个例子,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就首次提出利用锂作为电池材料的想法。

仅过了6年,美国科学家 M. Stanley Whittingham 就开发了第一款基于锂金属的可充电电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直到1991年,索尼公司与旭化成合作,才开始商业化量产锂离子电池。

然而,即便如此,这也仅限于数码设备上…

锂电池真正开始用于汽车,还得从2010年左右说起。

也就是说,锂电池从研发到规模化应用,花了大约 40 年时间。

固态电池即使不用那么长时间,但也至少需要数十年的研发和推广。

这意味着,这种电池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还需要很长一段路可以走,增程依旧是很好的选择之一。

说白了,就算明年能够量产,固态电池的制造成本也会非常高。

考虑到这个问题,与其说短时间内能商业化,不如说厂家只是在“秀肌肉”而已。

这可不是乱说,因为别说固态电池了,半固态电池的价格都非常昂贵。

以蔚来为例,现在可以租用的150度半固态电池,价格高达32.8万元。

要知道,这还仅仅只是电池而已,没算上整车的价格。

加上其他费用,整车至少要40万起步。

就这个售价,有几个消费者能够接受呢?

而增程车在成本上就亲民得多了。

因为锂电池技术已经很成熟,一套40-50度的锂电池,顶多2-3万元。

再加上一个增程器和油箱,花费也不高。

按照这种方案,还能把更多预算花在车身安全、舒适体验等各个方面。

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以越来越多车企,开始走增程这条道路。

因为从市场选择来看,这种方案无疑更加靠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说,固态电池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在量产、成本控制等方面还面临不少挑战。

而增程车在这段时间里,扮演的正是一个务实、稳健的角色。

让更多消费者在可接受的价格范围内,体验到电动车的便利性。

这也正是为什么即便固态电池被广泛看好,各大车企依然选择推进增程车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