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之177

“拜年”系列之四

每年过年时,孩子们是最期盼的。

尤其大年初一早上,大人、孩子们都要早早地起床,抓紧放挂鞭炮,吃点饺子,就要出去拜年。

在北方的农村,拜年是件很隆重的事情。

先是在家里,给自己的父母磕头,之后就跟着大人,到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至亲的长辈那里拜年。

老人们一般早早就穿戴整齐,在家里等着了。

实在起不了床的老人,就在炕上接受大家的拜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到过年这几天,村里生活稍微好点的老娘们,也偶尔在脸上涂些廉价的雪花膏等,把脸弄得像年画似的。

在家里迎来送往地等着拜年的来,虚虚地嚷着进屋喝水。

那时候,拜年是要真磕头的。

在冰冷、凹凸不平的土院子里,“咕咚咕咚”地跪下,嘴里喊着:“给爷爷磕头了,给奶奶磕头了”。

之后,还要给这家的叔叔、大爷等所有的长辈磕头。

这天,能起床的老人们,都端坐在堂屋的椅子上,还客气着:“忙了一年了,别磕了。”

但客气归客气,头还是要实实在在地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们也会掀起衣襟来,说“起来吧,起来吧,磕得头都兜着了。”

有些老人起不了床,下面的孩子会说:“老人们没起床呢,别磕了。”

但大家还是会喊着“老奶奶,给您磕头了。”

之后,院子里又“咕咚咕咚”地跪下一片的人。

那家的人,也会抓出一把糖果,分给来拜年的孩子们。

给家族的老人磕完了头,就有长辈领着去本族的长辈家去磕头。

本家的磕完了,还要去邻家或外姓的长辈们家中去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天的凌晨中,一群群的人东家进、西家出,热热闹闹地互相拜年,大家都说着吉利话,和和气气的。

拜年的时候,即便出去躲债的遇见债主了,大家也是哈哈一笑,彼此一拱手,绝不再提要账的事情。

有时候,拜年的队伍还会出现“撞车”的现象:前一拨进去磕头的人还没出来,后面的一拨就进去了,满院子黑压压地跪着一群后辈人,场面很是壮观。

那时候,就在想:“有这么多人来磕头,老人们可记得清楚?可记得那些人来给他们拜过年……”

一上午的时间里,孩子们跟着大人磕头,连膝盖都磕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聪明的孩子,就在棉裤里膝盖的位置上,绑上两块小垫子,这样磕头时就会好点。

到后来,孩子们实在跪不下去了。

就缩在人群后面,看大人们磕头时,身子往下一蹲,做出磕头的样子;等大人们爬起来时,也就跟着站起来。

这样做的时候,每次被大人看见,还是要挨骂的,说:“一年只给老人们磕一次头,不许逃滑耍懒!”

按着脖颈子,强迫着孩子老老实实地跪下。

每年拜年时,是村里人最集中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连在外面工作的人,也都会赶回来拜年,所以能看到很多陌生的面孔。

大人就会介绍给自己的孩子,羡慕一番,再鼓励自己的孩子一番。

亲近的家族之间的孩子,还会从彼此的母亲那里,得到一点可怜的压岁钱。

压岁钱几乎是公平的,自己的妈妈给了别人的孩子,别人的妈妈也会给自己。

但是比较起来,还是孩子多的人家要“沾光”些。

那时候的压岁钱,很多只是过一下自己的小手,有些钱还是会被大人要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舍不得刚到手的钱,大人就会哄着孩子:“我要不给别的孩子,其他大人也不会给你。你得到多少压岁钱,我就得给别人多少。你不拿给我,我就不能给比人的孩子,你也得不到其他人给的压岁钱了。”

听着大人这么拗口、绕口令般地说,孩子就有些糊涂了。

最后,还是会乖乖把还没暖热的压岁钱交出去。

遇到孩子实在不愿意“上缴”的,大人就哄着:“你看,后面还要分发压岁钱,妈妈没有钱了。暂时算借你的,等分发完了,再还给你。”

孩子们毕竟小,有些就连哄带骗地将压岁钱拿出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过后,再跟大人要时,大人也是翻脸不认账,一翻白眼说:“还要钱,找打是不?”

那孩子就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捶胸顿足地说:“骗人是小狗!明年再不借给你了。”

大人一顿足,喝道:“滚——”

那孩子只好自认倒霉,一溜烟地出去了。

但不管怎么说,过一个年下来,孩子们手里还是会剩下几文钱。

这时候,村里的一些小摊贩,就来专门赚孩子们的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卖烟花爆竹的、缠糖稀的、卖摔炮的、卖绢花的、卖气球的……

这些小东西,都是孩子们很难抵挡的诱惑。

其实,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都牵走了一个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