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故宫竟然将3千套清朝御林军的铠甲当成员工福利,每套只卖5毛钱,并且提出一个规定,拿到手的铠甲必须拆开,把里面的丝绵取出来,而其用途更是离谱!
2011年,一则社会新闻让故宫顿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而事情的源头则要从一件私人捐赠的棉被说起。
上海恒源祥博物馆接受了一件私人捐赠的丝绵被,这条棉被做工并不算精致,按理说也算不上珍贵。
然而,捐赠者却指出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制作材料,这条普通的棉被里填充的竟然是清朝铠甲里的丝绵!
许多人对这条丝绵被的来历产生了质疑,在大家看来,清朝时期御林军的铠甲那可是文物,文物怎么会流落到这里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故宫上班的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消息。
那时候,国家的物资匮乏,尤其是棉花和布匹等物资,新年的时候,一家人能买来布料做一身新衣服,生活水平都算不错了。
故宫的领导们为了改善员工们的生活条件,便决定将之前存放的千件清朝时期御林军盔甲低价卖给员工,就当作是福利待遇。
将盔甲售卖给员工们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将里面的丝绵取出来御寒,领导们还特意规定,这些盔甲的用处只能是用来御寒,不能作他用。
这些羽林军的盔甲做工精良,里面所用的材料虽然有了年头,但是质量仍旧不错,尤其是丝绵,采用了南方上供的高级丝绵,保暖效果很好。
于是,员工们便将这些盔甲全部买回了家里,五角一套的盔甲就这样流入了工作人员的手中。
他们将厚重的盔甲带回家里,将上面的牛皮和铜铆钉全部拆下来扔掉或者卖掉,里面的内衬就成为了做棉被的最好材料。
那条被捐赠的丝绵被就是这样来的。
有了这样的福利待遇,故宫的每个员工几乎都买了几套盔甲,回家加工做棉被或者棉衣。
不过那时候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大多部分员工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就将这些质量上等的丝绵全部低价卖给了废品站。
现在看来,这样的损失令人心痛,但在当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
实际上,当时管理故宫的领导们也没有考虑到文物破坏的问题,文物保护意识太薄弱,才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根据故宫的工作人员回忆,在故宫中存放的清朝御林军盔甲一共有两万多套,其中卖给员工三千套,划给电影厂当做拍摄道具一千套,还剩下一万六千套盔甲仍旧保存在故宫的博物馆中。
这件事情其实反映了在不同的时代中,人们对于文物保护的不同看法。
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文物十分珍贵,但是百姓的生存需求同样重要,二者难以取舍。
后来,这件珍贵的“丝绵被”被恒源祥企业珍藏在博物馆当中展览,供人们参观观赏。
资料来源:故宫曾贱卖清代铠甲作为职工福利——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