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说广州的大家族,首推高弟街的许家,从这里便走出来众多载诸史册的近现代名人。

鸦片战争时,这里就有有振臂一呼,领导绅民抗英的“红顶商人”许祥光;有被老百姓称之为“许青天”的许应荣,还有能在紫禁城骑马,官至闽浙总督许应骙。

辛亥革命中,有南京临时卫戍司令许崇灏;有孙中山重要助手、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而民国之际,有著名的教育家、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当然,还有女中豪杰,被称为“先生”的鲁迅夫人许广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现在而言,在许家这些人当中,引人注目的自然是许广平和许崇智,两人的关系是堂兄妹,许广平的祖父是许应骙,而许崇智是许应骙的侄孙,所以许崇智应该是许广平的堂哥。

在辛亥革命时期,许崇智是顶级的风云人物,他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蒋介石的二哥,孙中山逝世时,他在革命党阵营中掌握着军事集团的一把手,在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时代,许崇智是极有可能继孙中山之后,接掌南方政权最高权力的人。

孙中山突然去世,当时民国政府的大佬有四位,即“大管家”胡汉民,鼓动宣传搞外交的汪精卫,掌管财政的廖仲恺,再有就是手握军权的许崇智;这时还远没有蒋介石什么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就是这位亲密地叫他二哥的小弟,借着廖仲恺遇刺案,将压在他头上的“三座大山”一一推倒,最终成为国府的领袖,而许崇智则早早地就远离了权力中心,每个月拿着蒋介石给他的补贴,在香港当寓公,以至于现在声名不彰,实在可惜。

许崇智,字汝为,出生广州名门,1903年留学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三期,1906年加入同盟会,毕业回国后在福建新军中任职,一生追随孙中山,后在“廖仲恺遇刺案”中受到牵连,被排挤出权力中心,1965年在香港去世,享年78岁。

许氏家族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高门大户,清末时的叔祖许应骙曾任闽浙总督,据说还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享有在紫禁城骑马的特权,但他却是因为坚定地反对维新而获此殊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崇智虽然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大家族,却也很是悲催,他3岁丧母,8岁丧父,虽有家族中的叔伯婶母的帮衬,但内心的苦楚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901年,担任闽浙总督的许应骙,响应朝廷号召,保送族中子弟入学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在当时,生活优渥的富家子弟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于是,许崇智便去了福州,开始独立闯荡的新人生。

一年后,他再次迎来新的转机,清政府为挽救日益下滑的颓势,选送精英子弟赴外留学,特别关照朝中二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保送嫡系子弟一人前往日本学习,于是,许崇智便去了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在海外的反清思潮风起云涌,许崇智在耳濡目染下也深受影响,思想上开始倾向革命,不过那个时候同盟会还没有成立,孙中山的兴中会还没有在日本发展,而光复会和华兴会也只是雏形,所以,他并没有参加什么反清组织

1904年,许崇智学成归国,在福建武备学堂担任教习,一个还不到18岁的青年能有这样的位置,不得不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继而,他一路高升,在辛亥革命前,年仅25岁的许崇智已是一镇之协统,相当于旅长之职,要知道,后来武昌起义被迫成为湖北都督的黎元洪,也不过是这样的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而早在1906年就已经加入同盟会的许崇智自然当仁不让,举行了福州起义,他被推为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在他的指挥下,攻破了福州城,福建起义取得了成功。

宋教仁遇刺,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许崇智在福州响应,任福建讨袁军总司令,无奈北洋军过于强大,旋即失败,许崇智被迫流亡日本。

不久,在张静江的撮合下,他与蒋介石和张静江“义结金兰”,拜为把兄弟。

1917年护法军政府成立后,许崇智返回广州,并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长兼陆军总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后来一系列的武装斗争中,许崇智逐渐打造了一支强悍的粤军,成为广东的头面人物,而他自参加同盟会后,一生追随孙中山,所以,他在军事上取得的地位,也成就了孙中山在广东立足,在革命党人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这其中许崇智所发挥的任用是巨大的。

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他被任命为军事部长兼广东省政府主席,作为国民政府的军事首脑,许崇智顺利地当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

孙中山逝世后不久,廖仲恺在广州遇刺身亡,这其中牵涉到胡汉民和许崇智,而蒋介石和汪精卫则心照不宣地结成同盟,将二人排挤出最高权力中心,于是,无奈的许崇智只能避居上海,为他的革命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

廖仲恺遇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支持下,汪精卫与蒋介石是在“廖案”中相互利用,即汪精卫帮蒋介石驱逐许崇智,而蒋介石帮汪精卫驱逐胡汉民,皆大欢喜。

廖仲恺遇刺案,是继宋教仁案的民国又一大谜案,谁是幕后元凶,至今没有定论,倒是蒋介石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最受伤的,当然是许崇智。

平心而论,许崇智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乏善可陈,他唯一值得夸耀的,便是孙中山忠实的追随者,加上他世家大族的出身和影响力,使得他有着很好的名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曾任同盟会马来西亚分会会长的民国大佬邓泽如,就曾评价说,“当世之任将帅而具有资格者,鲜有其人,有之,惟北伐军之许军长崇智耶。”

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许崇智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作为直接的指挥官有闪光之处,但他肯定是治军的高手,在北伐战争中,粤军是绝对的主力,这点是有目共睹的。

在北伐的八个军中,粤军是第四军,战士骁勇,战将如云,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等等,数不胜数,尤其是叶挺的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大胜吴佩孚,一举攻下武昌,从而奠定了北伐胜利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继而,粤军一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最终取得北伐的胜利,所以,粤军也获得了“铁军”之称,不可否认,这里面一定凝聚有许崇智的心血。

话虽如此,但许崇智似乎丧失了一次绝好的机会,让蒋介石捷足先登,抢了风头,这便是在陈炯明同孙中山意见相左时,部下采取过激的行动,孙中山被逼上永丰舰的时候,史称“陈炯明叛乱”。

当时许崇智接到孙中山平叛的电令后,立即率军同陈炯明部下的叶举部队激战,无奈苦战数日不胜,遂退入赣南;接连的战败使得孙中山只能在绝望中离开广州前往上海,许崇智的声望也从此一落千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蒋介石则立即跑去永丰舰上,同孙中山一起度过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最终获得了极大的信任,为今后的上位打下了基础。

作为自己的小弟和部下,许崇智对蒋介石一直是坦诚相见,他告诫自己的部队,要绝对服从蒋介石的命令,所谓“蒋 之命即我之命”,而蒋介石也没有让许崇智失望,为许崇智出力多多,功勋卓著。

许崇智从内心来说,不是个“狠人”,他中庸平和,宽以待人,有点随遇而安的意味,更不是一个玩心眼之人,所以,当他看出蒋介石的势力已逐渐超过自己时,便主动让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廖案”中因他的部下有嫌疑,他更是以辞职来洗清自己,可以说,许崇智是将权力一点点地送到了蒋介石的手中,他知道蒋介石才是他惹不起的“狠人”,或者是惧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廖仲恺,反正,他似乎是以权换命,一走了之。

作为盟弟,蒋介石大概也看出许崇智再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一大笔钱作为安家费,然后每个月给他一万元作为生活费,让他去上海当了寓公。

而许崇智国民政府军事部长的职务,则由谭延闿担任,至于他一手打造的粤军,则全部落入蒋介石手中;他一手建立的粤军的命运也被蒋介石收编,成为日后北伐的主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到40岁的许崇智倒心安理得,无官一身轻,以人畜无害的状态享受生活,至少从表面上是淡出了政坛。

而这时,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围绕着蒋介石,反蒋联蒋,大战小战,方兴未艾,最终当然是心机过人的蒋介石完胜。

当然,在后来的反蒋联盟中,也影影绰绰地有着他的身影,如中原大战,蒋冯大战及“汤山事件”,还有同西山会议派一起反蒋等等,但其重要性则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蒋介石也很恼怒,还曾发布过对许崇智的通缉令,但也没有真正动手,要不然,只要对戴笠一个暗示,怕许崇智早就身首异处了。

1940年,许崇智在杜月笙的陪同下飞抵重庆,接受了蒋介石给的监察院副院长之职,这方面蒋介石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尽管许崇智也同支持胡汉民的一些人勾在一起,但答应的生活费却从未中断,这对蒋介石而言,也是很不容易了。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在资历还是地位上,许崇智都远远高于蒋介石,而后来却被小弟全面反超,最后还彻底出局,这一切都有些匪夷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国民党的大佬,许崇智的私德并不好,出身贵族大家庭的他一直都纵情酒色,吃“花酒”是常态,在经济上也有许多被人诟病之处,与后来被“千夫所指”的陈炯明有着天壤之别。

不过,后来的许崇智还是有为人称道之处,抗战之时,日本人也曾想利用他的威望,他在日本的同学,曾任台儿庄战役的日军指挥官矶谷廉介,有意让他出山当汉奸,在汪伪政权担任要职。

但许崇智誓死不从,还拍案怒斥:“以前是同学,现在是敌人,杀我的头也不当汉奸。”这也算是坚守了最后的底线;矶谷廉介无奈,只能将他软禁起来,直到矶谷廉介离任,许崇智方才脱险,移居澳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蒋介石当选总统后,曾委许崇智以“总统府资政”之职,但被许崇智拒绝;及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邀请其赴台湾,,意在羁糜之意,而他也不愿再过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是选择蜗居香港。

1965年,许崇智因患心脏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8岁,曾经的风云人物,就此远去。

观许崇智的一生,可羡、可敬、可悲、也可叹,出身世家大族,钟鸣鼎食,可羡;誓死追随孙中山,一生不变,可敬,被小弟蒋介石逐出权力中心,可悲,自我沉沦,安于现状,可叹!

为何一把好牌让他给打了个稀烂,究其原因,也许是他的人生之路走得太顺,以孙中山逝世为分水岭,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生性中庸的他进退失据,导致最后是一败涂地,在民国人物的群像中,成为一块背景板,实在是让人婉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