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俄界河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偏中国一侧,有一个面积仅0.74平方公里的小岛,因状如元宝,故称之为珍宝岛。
五十年前,就是在这个弹丸之地,中苏爆发军事冲突,直接导致当时世界格局的改变。
珍宝岛事件并非偶然,时值两国矛盾积蓄已久,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位于边境的珍宝岛,恰好成为整体矛盾的引发点。
意识形态的分歧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两国便出现了思想领域上的认识反差。如关于《资本论》中对社资矛盾不可调和的理论,苏方予以修改,因此也被冠以“修正”之名。
特别是1958年,前苏本应按照协议支持援建项目。却节外生枝,提出在中国建立军事长波电台以及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条件。抛却前苏的出尔反尔不提,仅是这两个交换条件,就有侵犯我方主权之嫌:
我方提议长波电台主权在我,被前苏拒绝;而联合舰队在当时中方海军力量极为薄弱的前提下,自然是以苏方为主导。
基于这种情况,前苏的要求被否决,这也导致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1959年起,在中印边境争端中,前苏竟然和美国一起,公然支持印度,这等于表明立场,站到了中国的对立面。之后趁着中国进入困难时期,又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终止许多在建项目,让中方蒙受巨大损失。
在思想领域,双方理解也出现巨大差距,并引发一系列旷日持久的论战,事态向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
冲突加剧
随着关系恶化的加剧,前苏在东北边境挑起事端的次数愈发频繁。从1964到1969年,苏方挑衅事件高达4000余次。
特别是1968年1月,前苏派遣大批武装人员,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侵入我珍宝岛下游七里沁岛,粗暴干涉我方正常生产活动,用装甲车轧撞和平居民,致死五人。
除了在局部挑起事端,前苏亦增加中蒙边境兵力,对我形成巨大压力。中蒙边境线总长4500公里,距北京不过500公里,且地形平缓无险可守,利于机械化装甲部队快速推进。那些部署在边境的导弹,更是能轻易到达我方腹地,前苏所作所为无疑是火上浇油。
“是可忍孰不可忍”,对于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我方亦做好迎战准备。加强东北边境重点地区部署,对苏方挑衅有选择地进行还击,我方不开第一枪,如鸣枪两次警告无效,可以开火还击,并且把行动控制在我方境内,做到“不斗则已,斗则必胜”。
这个指导方针一出,双方爆发武装冲突也只是时间问题。沈阳军区对此也做了充分准备,提前3个月从三个军选出3个侦察连,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装备,力保万无一失。
珍宝岛事件
整个事件分为几个阶段,1969年3月2日,苏军以四辆军车搭载70余人,侵入珍宝岛地区,袭击并驱逐我边防巡逻队。
第一巡逻组在孙玉国带领下,机智地将入侵苏军引入预设埋伏圈。战斗打响后,由于第一巡逻组未及展开,当即伤亡6人,而苏军伊万小组七人,亦被当场击毙。这个伊万在历次棍棒打斗中都冲在最前面,下手狠毒,被称为“瘸子伊万”,此次也得到应有的下场。
没过多久,其他进入伏击圈的苏军也损失惨重,狼狈退出珍宝岛。
3月15日,吃了大亏的苏军派出60余人,在6辆装甲车配合下,顺着冰面悍然登岛。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被我方击退。
随后苏军又加派兵力连续发动两次进攻,并依靠装备优势,动用直升机和纵深炮火掩护入侵部队,结果被我方以手雷、火箭筒一一粉碎。这一天,苏军共出动50多台装甲车坦克和一百多名兵力,比前一次大为增强。
17号的战斗最为精彩,70余名苏军上岛,企图拖回被击毁的T—62坦克,结果被我方纵深炮火一顿狠揍,狼狈而回,其边防总队长死于炮火中。
因该型坦克在当时属先进水平,具有一定参照价值,被苏方用炮火炸碎冰层沉入江底,后被打捞出来,现保存于军事博物馆中。
整个珍宝岛战斗中,苏军伤亡150余人,含受伤50余(苏军公布数字),毁伤19辆坦克装甲车,我方则有71名烈士长眠于此。
战后,前苏为增强力量对比优势,对北方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并部署大量导弹基地,妄图以此对我形成压制态势。
令前苏都没想到的是,他们霸道而强势的行为,反而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格局。
中国非常智慧地通过一场“乒乓外交”,以小球带动大(地)球,解冻了中美关系,促成三极鼎立的崭新局面。世界重新进入稳定期,中国战略地位也因此提高。
以柔克刚,化被动为主动,这是多么高明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