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康平知青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

知青回忆录

——我当新工人的日子

□李先军

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经历。当今叙写经历或自传已成为时尚,特别是知青一代。

我在康平扎根已经四十四年了,四十多年来在这块热土上下过乡当过工人,又第二次上学、进机关当干部,退休后依然活跃在温馨而又充满生机的第二故乡。这四十多年的工作、学习、生活,每一次经历对我都是一场历练。不仅有助于我对康平的了解,加深我对康平的热爱和感情,当然也使我的人生朴素、平凡、充实、充满了光彩。

这么多年的往事,一打开记忆的闸门还真是思潮滚滚,不知从哪说起,对我来说最纯洁、高尚、又有趣的,当属我当工人的一段经历。说实在的上中学时我的作文不好,所以今天的写作全当是记忆的叙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阳二十中中学知青合影

1971年9月知青回城的序幕刚刚拉开,当我还不知回城意味着什么的时侯,我的名字已经落在了康平。也许是缘分吧!虽然眼看着一批同学回到了沈阳,而我却没有因此而失落的感觉。我被分配在康平县糠醛厂,同时入厂的新工人大部分是知青,共三十人。这是一个正在建设即将投产的化工企业,前期建设者有15人,我们称之为师傅。工厂简单又简陋,但是厂区很大。相当于两个二十中学。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仅十万元人民币。技术人员是三名“文大”前毕业的大学生,厂长是沈阳援建干部,书记和政工是“五七”战土,至于工人嘛,就是青一色的知青和还乡青年。可谓是四新企业,即:新设备、新技术、新工人、新产品。

对于刚刚结束农村生活当上新工人的我们,一切都觉得新鲜,这里虽然没有机器轰鸣但也有高高的烟囱和纵横交错的管道、阀门、锅炉、蒸煮塔等设备。入厂的当天厂长向我们介绍了工厂建设和发展蓝图,并带领我们参观了各个车间、厂房、设备和厂区。一群年轻人思想觉悟真的很高,革命激情一下子就被焕发出来,大家就像兵团的建设者喜欢上了这个企业,在座谈中纷纷表示能亲手为康平县填补化工企业的空白,能为实现美好蓝图贡献青春正是我们人生价值的取向。

我们的工厂就像一个大学校,没投产之前土木建筑不需要我们而重要的是学政治、学文化课(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观、世界观,扎根康平贡献青春。掌握糠醛生产工艺、原理、产品性能等。新工人的学习培训卓有成效,大家的心气很高,每天映入眼帘的是学习、记笔记、交流、写心得等场景。厂区的黑板报、墙报都贴满写满了新工人的豪言壮语。学习结束后,就要分配工种了,在面临分工的问题上革命利益和个人利益总是要发生碰撞的,所以大家都表态,要做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自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我被分配到厂机关当上了出纳员兼保管员,这是唯一进机关的工作。值得庆幸的是带我入门的是一位资深且儒雅的老会计,他五十多岁,写得一手漂亮的阿拉伯数字,会计传票整理的整整齐齐,会计核算一丝不苟,在他的帮助指导下,我的业务水平提高的很快,工作得心应手。在兼保管员的日子里,我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受到了大家的赞扬。其实很简单的事,不值得一提,但对于当时21岁的我,能够尽心尽力地去做那些普通平凡的事,在现在看真的不可思议。我所保管的仓库,主要物品的价值也不过两万元左右,因为我是厂内第一任保管员,所以一切物品的摆放由我做主。我把物品分类、分型号摆放管理的井井有条,即使是在停电的情况下也能随叫随到,并准确的拿到车间需要领取的任何物品,确保生产正常。

出纳和保管两项工作任务总量不大,而我又食宿在厂、自然以厂为家了。闲下来的时间我总是喜欢和其他工人一起在一线劳动。所谓一线就是把收购来的玉米芯用把子或簸箕传成大堆,有点像青年点垛柴火,这是比较重的体力活,也很脏,因为刚脱完粒的玉米芯上粘有许多玉米屑纷纷扬扬弄的满头满脸。七十年代咱县粮食亩产低,玉米芯总量也就少,所以大部分原料都是外购,主要卖家是临县(蒙古后旗、甘旗卡)等地的农民。有时侯,送货马车达二十多辆,每当卸完车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传堆码垛,虽然又脏又累,但劳动之余大家坐在高高的玉米堆上歌声不停笑声不断非常开心。由于后旗地多人少粮食相对多一些,所以玉米芯上残留着一些玉米粒,丢掉真是可惜了,大家把残留的玉米粒剥下来足足攒了几麻袋,也送进我的仓库。当时单位养了两头猪,所以一部分用于喂猪,其余的大家建议崩玉米花吃,那时我们厂就像一个大青年点,四十多人都吃住在厂,晚上都是烧炉子取曖,所以炉盖子就成了我们崩玉米花的道具。大家围坐在炉子旁,边吃边烤,黄橙橙的玉米粒放在炉盖上不一会就嘭胀起来,立刻清新芳香的气味弥漫开来,吃在嘴里香极了,至今我还能回味起呢!

十二月份企业要正式生产了,为迎接这个重大的日子,工厂给新人发了工作服,第一次穿工作服别提多高兴了,穿上工作服那天我们部分新工人以誓做毛主席的好工人为题照了一张合影,其中我照的很神气。糠醛生产的第一道工序简单而粗放,就是将玉米芯倒入罐中与硫酸搅拌加高温蒸煮、固体变气体最终变液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运输和升降设备,全部由人来操作,人家都像装卸工,扛着装满玉米芯的麻袋穿梭往返于原料与大罐之间这个距离足有50米大罐高度为7米,容积为3吨,楼梯是铁板焊的,走起来有点晃。我的工作于此无关,但每天都参与这样的劳动,看到出成品的时候多少汗水与辛酸都值了!记得有一天北风凛冽,我们依然以战天斗地的豪气重复着往日的工作,这时工程师邵青山老师回到办公室挥笔写下一首诗来赞扬我们,记得这首诗的头几句是:朔风吹,寒霜降,你心底自有抗寒的热浪,缭绕糠醛厂的朔风,只能怯弱无力的荡漾,你心底的体会是,天然的电扇好乘凉。

他用红纸大字写好贴在办公室走廊的墙壁上,每位工人都把这首诗抄在日记里,这些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诗句焕发了我们的豪情。生产有序地进行着,我又找到了该做的事情,一批新麻袋没用上几天就被硫酸腐蚀出许多洞无法再用,许多工人的工作服也被硫酸腐蚀了,都被送进了仓库。在这种情况下,我利用业余时间当起了缝补工,大约缝补了一千来条麻袋和20多套工作服。做到了物尽其用,大家都很高兴。不知不觉中自己长大了,在担任出納员和保管员工作中,我懂得了当家理财的不易和责任,为我以后若干年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想起自己四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知青,作为二十中学的学生,我没有愧对自己的母校。当新工人的经历虽然只是一年多,但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这是我最值得珍惜的记忆。

作者:1968年从沈阳二十中学下乡到康平县山东屯公社退休前为康平县财政局副局长

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