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在《别让情绪绑架爱》中有这样一个观点:

每一个严苛的父母内心中,其实都住着一个未曾被温柔以待的“小孩”。

之前,在我没学心理学之前,我压根不理解这句话。什么小孩嘛,明明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我怎么可能心里还住着一个小孩?这不是唬人的嘛。

后来,慢慢在疗愈内心创伤时,一次次与过去那个无助、弱小的自己和解,一次次触碰伤痛和委屈,胆怯与软弱,自卑与无助。

我终于明白原来那个小孩就是过去压抑和委屈,无处释放悲伤情绪的自己。

太弱小,太无助,太孤立无援,没有被爱呵护与滋养,感受也从不曾被人看见。

我的创伤可能来自于那个大雪天,奶奶牵着我的手去挨家挨户借学费的无助。

场景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我想上学,我不想被学校退学”的强烈愿望。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很懂事了,立志要走出农村,要改变命运,哪怕吃尽所有的苦,也要拼出来自己的一片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我受够了冷眼,受够了自己像个“拖油瓶”一样活着,受够了自己要像个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谁都不想要,只因为我是个没人稀罕的女孩。

还有我的创伤来自于,有个男生大骂我是个没有父母的野孩子,我气得拿着凳子砸他,跟他打架。

我都不记得那个男生叫什么,也不记得他的样子,只是记得我当时的狂怒与疯了一样的反击。

那时我大概七八岁的样子吧,是一个很倔强但又很敏感,我特别爱哭,基本别人一句调侃我都会变脸,然后眼泪就哗哗而下。

我的童年大概是很不快乐的,自卑、暴躁、胆小又倔强,过早的懂事,过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和学会隐藏自己的悲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即便成年后,只要孩子不如我的意,或者一句刺激我的话,我就会发飙,疯了一样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我娃曾经问过我:妈妈,你是不是有精神病?你发起脾气时,很吓人。

之前,我一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失控成那个样子,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某些瞬间引发了我的创伤记忆,我自己的情绪不受控制了。

糖糖说:

家长要跳出自己原生家庭的限定,完成自己内心的和解,才能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和谐的抚育环境。

是的,我的前半生一直在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兜兜转转,我自己很受伤,也没有办法给我的孩子足够的爱与滋养。

我自己很自卑,内心没有安全感,我自己很悲观,抱着命运对我不公平的执念,我怎么会开心和自洽呢?

正如糖糖所说“如果想给别人一瓢水,那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我前些年连爱自己的能力都没有时,我自然无法去爱我的孩子。

所以,我只会打骂他,只会贬低和指责他。

因为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被对待的,我没有得到过的爱,以及没人教会我如何爱我的孩子,我只是把自己最负面的情绪和最刻薄的挑剔给了我的孩子。

所以那些年,我的孩子深受其苦,他自卑、胆小、唯唯诺诺、叛逆和刻薄。

他对我的各种种表现,跟我对他的各种投射如出一辙。

原生家庭的伤害会代际传承,在无意识和潜意识中,循环往复。

幸好这些年,我一直在学习心理学,一直在迭代自己的思维,从接纳自己开始持续练习。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做不到,接纳我姐姐、妹妹和弟弟都是硕博,是教授和领导,而我只是一个连稳定工作都没有的普通人。

我也接纳自己努力的终点,可能只是别人的起点,但那样也很好。

我也接纳我的孩子做不到我心中所期待,但他依然是我最骄傲的宝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我接纳了自己的普通,也接纳了孩子的普通,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对孩子的评价。

好与坏,原本就是一种执念。什么算好,什么又算坏?

一个人没有绝对的优点与缺点,只有特点。

同样一种生活,一个选择也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选择而已。

糖糖的这句话深得我心:

接纳这个词的真谛,即把一个人当成一个真正人,不是以功利、好坏、优缺点等评判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是把他作为一个全然的整体接纳。

虽然,以我目前的修为,我做不到全然接纳,但已经做到了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和解。

养育孩子,超越原生家庭,也是对自己的二次养育。

孩子既是孩子,又是镜子,既是孩子,又是“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