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是刘丹东从事物业行业的第十年,1992年出生的他也没想到自己会在养老行业深耕。从维修工到青年养老人,他不仅“跨界”,更跨越了语言与年龄的鸿沟,用真心与专业搭建起一座桥梁,实现两代人的“双向奔赴”。

自2023年底开始,徐汇区部分街道试点推行“物业+居家养老”模式,在传统家政、维修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了护工护理、居家上门服务等新项目,所有的价格公开透明,还有老年人优惠价。像刘丹东这样的青年,正在走入千家万户,为需要帮助的老人编织一张更加细密、贴心的服务网。目前,“物业+居家养老”模式正在扩大推广范围,逐步拓展至整个徐汇区,为更多老年人带去福音。

青年养老人如何养成

讲起和老年人的相处心得,刘丹东头头是道。而在此之前,作为物业维保团队的一线管理人员,他从未对接过老年群体。“我最早服务的是徐汇的田东佳苑,只会接触一些青年群体。”

接触青年群体的工作经历给刘丹东提供了服务老人的新想法。公租房小区中租客自发组成志愿者团体的模式被刘丹东带进了明丰新纪苑,由两位物业工作人员结对一位老人,为老人提供更加温情的陪伴和服务,“其实很多孤老或者是家人在国外和外地的老人,他们需要心灵的慰藉和生活上的帮助。”

在刘丹东眼中,比起一般的物业服务,“物业+居家养老”更注重服务人员的耐心和细心。“面对老人时,一定要注意加强沟通。”他以日常清洁工作中的拖地为例,“拖地的时候要提醒老人,可以先在另一个房间待一会儿,以免地面湿滑造成跌倒。”医药品如何归纳、临期的食物如何处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细节,却是刘丹东的“养老人秘诀”。物业距离社区近,容易了解社区老人生活上的实际需求,而且通过增加物业本身的职能,也能增加工作人员的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刘丹东已经成功组织11组助老服务,在徐汇“物业+居家养老”的模式下,日常服务涵盖了维修、家政、护理、照料四大板块,包括电器维修、日常保洁、个人护理、助行助洁等内容。

一年过去,青年养老人已经走入了爷爷奶奶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一起聊天、做饭、散步,原本陌生的两代人,因为这份特殊的缘分而紧密相连。许多青年志愿者表示,通过与老人的交流,他们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理解家的意义。

现在的刘丹东已经能听懂上海话,对爷叔阿姨们的需求和喜好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聊起接触过的形形色色的老人们,刘丹东有些感慨:“有位老人一开始接触时,并没有发觉什么异常,跟他互动了几次,去公园兜了兜以后,才知道他有抑郁症。”这让他意识到,在物质需求之外,老人们更渴望心灵的陪伴。“我希望我们青年养老人不仅能为老人们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与照顾,更能给他们提供情感慰藉,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朝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多青年养老人正在上线

“其实在团队里,我算是比较‘老’的青年养老人了。”刘丹东笑言,目前他身边的养老人大多为“95”后,“我们也在拓展更年轻化的资源,培训一批‘00’后服务人员上岗。”越来越多的青年养老人正在加入这个行业,为这片“夕阳”注入新生力量。

当然,养老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上海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之一,徐汇的养老需求日益增长,因此,专业知识扎实是青年养老人的立足之本。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徐汇区不定期组织居家保洁、陪诊陪护等技能培训,为老年群体带去更加专业、细致的服务。

专业服务加持的同时,“物业+居家养老”体系中采用的“3+X”模式实现了服务质量的保障。徐汇城投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四方联动,形成了紧密的服务网络,老人只需要来一个点,就能“一站式”解决所有问题。所有服务明码标价,公开透明,有效避免了“维修刺客”等问题,让老年人在享受服务时更加安心、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徐汇区的养老行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物业+居家养老”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资源优势,丰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形式,这一模式正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在“重点企业领衔,其他企业自愿,政府适度支持”的原则下逐步覆盖13个街镇,惠及更多老年人。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民政局会同区房管局等部门,指导各街镇设置实体化运作的“物业+居家养老”服务站,将相关服务信息上墙公示,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宣传和资源链接,提升政策知晓度和服务公信力,推进“物业+居家养老”市场化运行。同时优选专业、安全、可靠的物业服务企业加入“物业+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性、低支出、专业化、可持续”的家门口养老服务。

徐汇区融媒体中心、新闻晨报记者:沈艺飞、牛强、杨旭(实习生)

编辑:邱彩红

校对:耿洁玉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