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徐汇区教育局主办的2024年徐汇区“汇智教育论坛”举行。论坛以“立足学校主阵地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主题,共举办一场主论坛及四场平行论坛,邀请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等,共同探讨新时代科学教育方略,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孩子参与到火热的科学实践中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不搞物理学的人,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不搞化学的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有跨界才能创新,只有融合才能创新,做科学教育一定要打破学科的界限,以真实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里发现和研究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提出,要打开视野看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不等于一门科学课,而要在分科体系中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通过序列化问题串联各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课程要素,让学生整体认识世界。”

在曹培杰看来,重视探究实践是开展好科学教育的关键。“我们要改变过去学生‘坐着不动’的科学课,因为真正的创新是发生在实验室里、发生在动手探究中的,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火热的科学实践中。”他还提出,科学教育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科学教育不是追求创造一个精美的作品,而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相对于‘作品精美不精美’,‘学习是否真的发生’更值得关注。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同样关注增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他认为,科学教育的开展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开展协作,解决真实问题。随着国家发展模式从“模仿追赶”走向“创新驱动”,今天的教育也要转向“为创新而学”。科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让学生学得更多样,而不是学得更多”。

什么样的科学课称得上是一堂好课?“如果下课时老师问学生‘都听懂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都听懂了’,那说明这不是一堂好课。好的科学课应当‘疑始疑终’,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 倪闽景强调,好的科学教育要培养善于发现现象、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付诸行动的学生。“科学家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行动,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自主、专注、坚韧的品格很重要。”

科学教育要真正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教育评价的指引。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健介绍,上海师大基础教育集团正在探索建立一套针对青少年的、科学有效的核心素养(科学)评价测试系统,关注学生的科学认识与观念、科学思维与方法、科学实践与创新、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维度的科学素养水平,并力求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目前已在17所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施测。

王健介绍,该评价测试系统一方面“测现在”,也就是客观评估学生当前的科学素养水平,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教学的依据,也为学生指明自我提升方向;另一方面“看未来”,通过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科学教育的“徐汇实践”

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姚黎红谈到,2014年,徐汇在全市率先启动STEM+课程试点,目前已经实现了STEM+课程全学段覆盖。近年来,徐汇区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入驻,并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共建上海市青少年STEM教育研究院,还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这些都为区域科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姚黎红介绍,日前,徐汇区正式出台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方案,将通过三年的努力初步构建学段衔接、资源整合、创新驱动、保障有力的区域大科学教育新格局,努力打造上海科学教育高地、STEM教育高地、AI教育高地。

指导区域内学校开发500门科学类校本课程,每年组织遴选50门实验教学精品课程;每学期遴选至少50个科学类项目化学习优秀案例,三年内遴选至少500个跨学科学习典型案例;建立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认证体系,三年培育500位区级科学课程带头人与优秀骨干教师……主论坛上,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浦正权介绍了徐汇区推进科学教育的主要举措和设想。上海市位育中学校长王亦群、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校长滕平分别从课程建设和课堂转型的角度分享了学校探索科学教育的经验。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祝郁对徐汇区科学教育的开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巩固科学教育的校园主阵地,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创新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充分发挥上海市青少年STEM教育研究院的引领作用,重视体系化设计安排,助力科学教育在不同学段有机衔接。

二是探索家校社协同的科学教育,灵活运用科学教育的社会化课堂,与科研院所、场馆等单位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并依托数字化转型实验区的经验优势,优化数字智慧平台,丰富科学教育资源,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并推动科学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提升家庭的科普意识和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是深化科学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系统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的建设工作,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场所场景构建、社会力量整合等方面先行先试、破解难点堵点,为全市科学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