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6年初开始,毛主席的健康状况就开始迅速下滑,吃饭和吃药都要靠人喂。加上周总理的逝世,让毛主席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重病缠身的毛主席身体一直很虚弱,不愿意讲话也不愿意见人,吃饭也很少。直到1976年9月,毛主席的病情再度恶化。
1976年9月9日这天,毛主席永远的离开了。
在一次守灵中,陈锡联看到李先念进了洗手间,便也跟了进去。他问了李先念一句话,哪知没等他说完,李先念就打断了他,示意他不要再往下说了。
陈锡联对李先念说了什么话?两人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强强联合,半世纪的战斗情谊
要说李先念与陈锡联,两人还有着一段不解的渊源。二人来自湖北同一个村子,又都小小年纪参了军。在战场上更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李先念与陈锡联大几岁,陈锡联视李先念为兄为师,对李先念十分尊重。而李先念也是先于陈锡联加入革命队伍,对陈锡联也是格外照顾。
陈锡联虽然年纪小,但是打起仗来却不含糊,他敢闯敢拼的劲儿让李先念对他刮目相看。陈锡联在一次战斗中,奉命带领队伍攻打敌人的前哨连队。
一般这种战斗,大家都会选择从山下向上攻打,但陈锡联却另辟蹊径,选择从上往下攻的策略。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还是听从了他的指挥。
只见他带领着一小纵队绕到了山的另一面,以最快的速度拿下了前哨连队的指挥部。然后再带领着士兵向下突围,对山坡上的防守力量进行攻打。
很快,这场战斗就结束了,陈锡联以出其不意、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案大获全胜。随后,陈锡联也升至团政委。
而此时,李先念则是军政委,也就是陈锡联的顶头上司。李先念看到陈锡联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也是感到十分的欣慰。两人在以后的作战中,配合也是相当的默契。
全面抗战打响后,陈锡联被派到晋中的前线战场,日本军队仗着自己作战武器先进,三番五次挑起战斗,甚至用飞机轰炸陈锡联所在的驻地。
陈锡联并没有慌乱,而是敏锐地察觉到日军的机场应该在太原附近。陈锡联没有闲着,派出大量的侦查人员追查日军的飞机场到底在哪。
很快,陈锡联就摸清了日军机场的位置,陈锡联率领部队当天晚上就突袭的阳明堡。因为他知道机场的守卫肯定十分松懈。
日军必然将全部的兵力放在前线上,而无暇顾及机场的守卫。而此时,他突袭日军的机场,相当于断了日军的老路。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陈锡联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将日军机场的守备军队全部拿下,机场的24架飞机全部被炸毁。陈锡联再次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突出的指挥作战能力。
当李先念得知此事后,更是亲自到了驻地,对他进行了表扬。从此以后,李先念对陈锡联更加赏识,陈锡联也受到了重用。
多年在外征战,李先念和陈锡联一直没有多少时间回家探望家人。
自李先念母亲去世后,李先念一直悲痛万分。因为两人都在同一个村子长大,于是,李先念打算去看看陈锡联的母亲。
然而,他回村后才得知陈锡联的母亲早已离家多年,李先念无法在当地待太长的时间,没办法他只能委托当地的书记帮忙寻找,交给了他30银元。
嘱咐他一定帮忙找到,并将这些钱务必交到老母亲的手上。后来,陈锡联得知此事之后,也是一直感怀在心。
解放战争胜利后,两人分别被派往地方工作,李先念回到了湖北工作,而陈锡联则被派往了重庆。与李先念相比,陈锡联则是一点地方工作经验也没有。
然而在他的带领下,重庆不久就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复苏的良好局面,中央对陈锡联的工作十分满意。刘少奇称赞他:“没想到管城市也管得这么好。”
随后,陈锡联又出任了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工作也是风生水起,所有的工作任务都圆满完成。李先念也因为出色的表现,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
陈锡联先后出任了沈阳军区司令和北京军区司令,在保卫地方、边防稳定上他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二人一个保卫边疆,一个治国理财,都成为了新中国的脊梁。
巧合的是,陈锡联也在1975年出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一职,分管国防工业。毛主席对陈锡联也十分的认可,陈锡联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军委日常工作他都完成的十分圆满。
屡建奇功,戎马一生
陈锡联之所以能够得到多位领导人的认可,就在于他出色的作战指挥才能,虽然陈锡联读书很少,小时候的生活也很苦。
但他一直很勤奋也很刻苦,尤其是加入革命军后,陈锡联更是非常的努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为做好敌后抗日工作,陈锡联主动加入了游击训练班学习游击战术。
在后来的游击战中,陈锡联曾经在短短数月就与敌军交战了20多次,而且全部取得了胜利。足以看出他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百团大战上,陈锡联带领部队分了三个阶段完成了整个作战任务。第一阶段是破击正太铁路,在陈锡联和陈赓等人的作战指挥下,很快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阶段是榆辽战役,陈锡联选择联合作战的方式,对榆辽公路东段分别布设据点,将士兵分为多个小队,逐步占据主要据点。给了日寇沉重的打击。
日寇在此吃了个大亏,遂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所以,陈锡联第三阶段的战争就变为了反扫荡作战。一方面是阻击日寇,另一面就是掩护工厂撤离,瓦解日寇的狼子野心。
在与日寇多日交战下,陈锡联所在部队一直坚守阵地,直到兵工厂内人员、机械设备全部撤离,陈锡联才带着部队撤出了战斗。
解放战争期间,陈锡联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多次重要的战役,全部取得胜利,陈锡联所带领的部队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渡江战役中,陈锡联更是发挥“猛打”、“猛冲”、“猛打”的大无畏精神,一路带领部队突破了长江天险,战斗了上百次,总共歼灭了敌军7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被派往炮兵部队担任司令,陈锡联为了做好工作,先后到政治学院和军事学院学习,同时还到苏联参观了原子弹的实爆演习。
陈锡联以身作则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士兵的军事素养,他先后组织士兵到军事炮兵学校学习。陈锡联在担任沈阳军区司令时,将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了战备组织上。
通过展开建岛工作、成立海岛建设委员会,实现战备的统一领导。陈锡联提出要不断的加强冬季的训练能力和水平,提高军队的作战技术,应对严寒挑战。
在国家整个经济发展滞缓的情况下,陈锡联所在的沈阳军区更是将增产节约和抗灾救荒当成了军队的首要任务。
他牵头开办部队农场,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有效解决了粮食的供应问题。陈锡联的表现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和认可。
1976年唐山发生特大级强烈地震,中央委派陈锡联调动部队、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面对慌乱不堪的场面,陈锡联临危不乱。
经过在两个多月的紧张战斗,伤员全部得到妥善有效的安置,农业、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全部得到了好转和恢复。
陈锡联还受到中央的委托,到唐山对抢险救灾部队表示慰问。肯定了战士们英勇表现,并鼓舞战士、官兵协助人民尽快重建灾区。
陈锡联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他察觉到毛主席去世后,时局有些动荡不安,才会冒着风险与李先念交谈。
凭着对陈锡联的了解,李先念自然知道陈锡联的想法和对时局的关心,但当时并非谈话的好时机,只能简短的告诉他:“不要担心”。
而这也是因为人多眼杂,为防别有用心之人听去,影响接下来的计划。
而李先念没有食言,在中央等一众领导人的努力下,最终将时局稳定了下来,中国向着稳定的方向再次出发。
纵横驰骋,进京挑重担
李先念比陈锡联大几岁,也读了几年书,在加入部队后,更是如鱼得水,一直表现十分优异。李先念凭借着优秀的作战能力得到毛主席的夸奖:“果真英雄少年。”
在红三十军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李先念带领军队先后与敌军展开战斗,共歼灭敌军4000余人。此次战斗伤亡较重,但却为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国内的和平,李先念奉命协助周恩来总理就中原问题与国民党谈判。
在他的指挥下,成功了牵制住国民党军队近30万人,对其他解放地区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民党悍然发动了战争,李先念先是做好了时机与战略部署,随后指挥作战部队逐步展开转移活动。
而他则带领1.5万军队,出其不意地突破了敌人重兵把守的平汉铁路。以抢先进攻的方式,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
随后,他为了分散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决定兵分两路,突破敌军的层层封锁,就这样,中原突围战役在李先念的带领下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中原突围战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一战,这场战斗充分显示了他高度的全局观念和英勇无畏的气概,为解放军的全面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担任了湖北省委书记,同时担任了湖北省政府主席等职位。刚解放后的湖北百废待兴。
李先念决定从经济入手,狠抓投机扰乱市场的行为。
将经济与行政联系在一起,采用釜底抽薪的方式,解决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顽疾。城市工商业日益恢复、社会秩序也日渐稳定下来。
由李先念牵头的荆江分洪工程,仅用了2个多月就完成了一期工程,一年后荆江分洪工程全部竣工。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最大防洪工程宣告建设完工,为抵御特大洪水发挥了巨大的贡献。
李先念凭借出色的政绩被调到北京工作,担任财政部长等职,负责领导财政、银行以及外贸等工作。
在毛主席、邓小平等人的鼓励下,李先念干劲十足,表示一定会干好。但李先念对财政工作接触较少,对主持财政工作还是信心不足。
为了做好工作,他认准了一个字,就是“学”。在李先念刻苦努力下,他便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了财政工作的全部流程,工作也愈加得心应手。
毛主席去世第二年,李先念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由他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当时的时局并不稳定,李先念与叶剑英、华国锋等人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力挽狂澜,国内局势才转危为安。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陈锡联打心里更加佩服李先念的智慧。
李先念在担任国务院副主席期间,他主张改革计划、财政、物资、内外贸易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对国内外的国际形势予以密切关注。
他还参与了多项对外政策的制定,对国际重大问题都予以了妥善的处理。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到各地视察,了解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为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李先念积极推动大陆与这些地区的交流,开展人民外交。他对国家的稳定、统一奉献了一生。
1990年,陈锡联前往李先念的家中看望,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此时的陈锡联75岁,李先念81岁。两位老人一路走来,相互扶持,惺惺相惜。
看着昔日的战友,两人都已白发苍苍,也格外珍惜起每一次的见面机会。陈锡联忽然想起毛主席去世的那一天,两人在洗手间的对话,仿佛就在昨日一般。
他不禁感慨:“时间过得可真快。”
光阴交错,当年那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都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余下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