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29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笼罩在一片悲伤肃穆的氛围中。"沉痛哀悼耿飚同志"的黑白横幅高高悬挂,鲜红的党旗覆盖在这位91岁高龄离世的老革命的遗体上。

福建省省长和耿飚的儿子耿志远一起,小心翼翼地将耿飚的骨灰捡起装入盒中。缓步走来的,是曾与耿飚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们,他们向这位传奇将领三鞠躬致敬。这位将军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为何享此殊荣、场面堪比国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理想诞生

1909年,耿飚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贫苦的矿工家庭。父母靠在煤矿挖煤为生,耿飚从小就跟着他们在黑暗阴冷的矿井里辛勤劳作。

矿山环境恶劣,工作艰辛,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榨更是惨无人道。幼小的耿飚亲眼目睹了工友们血汗洒落、生命甚至难以为继的惨状,内心充满了对这个不公世界的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幼的耿飚并不甘心。他看到工友们在艰难中互帮互助,看到工人领袖冒着被开除的风险为大家讨要工钱。一颗理想的种子,开始在他心中发芽。

1921年,中共湘区派遣蒋先云、谢怀德等人来到水口山开展工人运动。他们给矿工们讲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为工农大众谋利益的道理。

耿飚如获至宝,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之光照进了他的心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跟着共产党,改变穷人的悲惨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6年,耿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很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全国兴起。

年仅17岁的耿飚毅然投身到这场革命洪流中。他接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他白天扮作修路工人,晚上则秘密召集群众开会,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农民成立农会,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段时间,每天都充满了斗争的艰辛和革命的热情。耿飚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疲惫已极却毫无怨言。

有一次,他被敌人盯梢,被迫在一个山洞里躲藏了三天三夜,靠野果充饥,靠雨水解渴。尽管如此艰难,但一想到自己正在为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他就充满了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开始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耿飚毅然奔赴井冈山,加入了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在那里,他接受了系统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很快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红军战士。

1934年,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耿飚作为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的团长,率领部队浴血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他们即将渡过湘江时,蒋介石调集了数十万大军,妄图把红军一网打尽。面对敌人的重兵阻击,战士们难免有些担忧。

耿飚鼓励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为了革命理想而战!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番话让大家重新振奋,英勇杀敌,终于冲破敌人的封锁,渡过了湘江。

在随后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役中,耿飚也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屡立战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革命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浴血奋战

1937年,中华大地陷入了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为了民族生存,中国共产党毅然举起了抗日的大旗。耿飚所在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作为八路军129师385旅的参谋长,耿飚肩负着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任。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八路军虽然武器简陋,但却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1940年初,日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大规模"扫荡"。耿飚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忽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部队迅速撤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耿飚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耿飚命令部队伪装成大部队撤退的样子,自己则带领一支小分队,在敌人眼皮底下四处出击,制造出兵力很多的假象。

几天后,日军果然上当,以为八路军主力还在附近,不敢轻举妄动。就这样,在耿飚的智谋下,八路军成功掩护了主力撤退和边区群众转移,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耿飚任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辗转于战火纷飞的华北大地。

一场场硬仗打下来,耿飚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在他的带领下,晋察冀野战军攻城拔寨、横扫千军,成为百战百胜的劲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枪林弹雨中,将士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一次战斗中,耿飚胸部中弹,鲜血瞬间染红了战袍。但他却强忍剧痛,继续指挥作战。

战士们劝他赶紧下火线治伤,耿飚摆摆手说:"只要祖国还没解放,我的伤就不算什么。让我再战一会儿!"

就这样,耿飚硬是拖着负伤的身体,一天天坚持在前线。直到全国解放的消息传来,他才长舒一口气,安心接受治疗。

新中国成立后,年仅40岁的耿飚已是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然而,对他来说,更重要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戎转战鞠躬尽瘁

1950年,人民解放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年仅41岁的耿飚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担任中国驻丹麦王国特命全权公使。对于这位从小就在军旅中摸爬滚打的将军来说,外交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战场。

初到丹麦,耿飚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敌意和偏见的环境。当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极尽抹黑和封锁之能事,丹麦政府对中国更是心存芥蒂。

但耿飚没有气馁。他深知,要打开外交局面,首先要赢得人心。于是,他放下架子,积极与各界人士接触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渐渐地,耿飚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越来越多的丹麦民众对他产生了好感,开始主动与中国使馆接触。一些商界人士也看到了与新中国合作的广阔前景,纷纷来使馆洽谈生意。

危机也接踵而至,一天深夜,使馆突然接到警报,说有人计划炸毁使馆,意图伤害使馆人员。耿飚当机立断,一面组织人员加强警戒,一面向丹麦警方求援。

在耿飚的妥善处置下,阴谋最终被粉碎,使馆没有受到任何损失。事后,丹麦政府专门向中国使馆道歉,并表示会加强使馆的安保工作。

3年后,耿飚又先后出任中国驻芬兰、挪威大使。在那里,他继续发扬人民外交的风格,努力增进中国与北欧国家的了解和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耿飚的外交风格,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赏。有一次,毛主席在接见他时说:"小耿同志,你在外交岗位上干得很好嘛。不愧是我们党培养的好干部,什么活都能干,到哪里都不愁没人要。"

鞠躬尽瘁

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共产党员,耿飚再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1972年,耿飚出任外交部副部长。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美关系正处在微妙而敏感的时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外交的崭新篇章,但两国之间积怨甚深,互信甚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耿飚肩负起了开展中美外交的重任。他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为中美关系的破冰而四处奔走、呕心沥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耿飚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要负责外交事务。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0年6月23日,耿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举国哀悼。6月29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庄严肃穆,青松翠柏间,哀乐低回。“沉痛哀悼耿飚同志”的黑底白字横幅悬挂在正厅上方,鲜红的党旗覆盖在他的身上,象征着他一生的革命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曾与耿飚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从全国各地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白发苍苍的他们,步履蹒跚,却坚持要亲自来到灵前,向这位老同志深深三鞠躬。包括张爱萍在内的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来到现场,表达对耿飚的深切哀悼。

耿飚的小女儿耿焱站在一旁,泪水早已湿透了面颊,福建省省长特地赶来,与她的哥哥耿志远一起,亲手捡起父亲的骨灰,小心翼翼地装入骨灰盒中。整个葬礼庄严隆重,礼兵持枪肃立,军乐团奏响哀乐,场面堪比国葬。这是国家对耿飚一生功绩的最高褒奖,也是人民对他最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