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良品铺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良品铺子工业公司”)遭遇了一场由职业打假人发起的虚假举报风波。举报人声称该公司生产的“桂香坚果藕粉”未在标签上标注含有木薯淀粉,而“酸辣粉”的标签则错误地标注了红薯淀粉成分。面对这一指控,相关部门迅速介入,通过严格的检验程序,最终证明了举报内容并不属实。尽管真相大白,但这场风波还是给良品铺子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品牌声誉受损、消费者信心受挫、产品销量下滑。这起事件不仅显示了职业打假人无良行为的危害性,更引发了社会对于如何有效治理此类现象以及构建良好食品安全生态的深入思考。
职业打假人这个行业萌生之初,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确实能够打击不法商家,帮助消费者维护权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然而,随着利益驱动,部分职业打假人尝到甜头后,逐渐偏离初衷,通过虚假恶意举报行为牟取巨额不法利益。如果过份要求得不到满足,便诉诸媒体、诉诸监管部门。毫无疑问,这种恶意逐利行为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特别是针对知名企业的举报,媒体迅速关注,各地各级监管部门要分出有限的监管力量对每一起举报进行核查处理,这无疑增加了行政成本。其次,每一次不实举报,都是对我们这个社会诚信体系的破坏。当虚假举报成为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行为模式时,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将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不准确的信息经过传播后,可能会被无限放大,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环境的认识出现偏差;同时也会降低公众对监管机构的信任度,引发消费者的恐慌和不安,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正常消费行为。而对于被泼脏水的企业,如本次事件中的良品铺子,即便最终被证明清白,但在调查期间遭受的品牌形象损害及直接经济损失却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资源与人力物力的不足,在面对此类虚假举报时往往更加脆弱,甚至可能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不论是食品行业还是其它消费品行业,都是我们这个社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良好的生态,总是双向的、良性的;是彼此依赖彼此制约。具体到这一事件上,我们看到了良品铺子积极配合调查,看到了监管部门的铁证如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第五条“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下的第20点明确要求:“通过夹带、调包、造假、篡改商品生产日期、捏造事实等方式骗取经营者赔偿或者敲诈勒索的,不适用惩罚性赔偿,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承压,国家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经济循环畅通。食品企业特别是大型食品企业因其覆盖面广、消费者多,更加需要一个正常的、健康的营商环境,企业在欢迎公众监督的同时,其合法权益同样需要得到充分保护。现在,事实证明良品铺子卖的是“良品”,良品铺子也一改行业内诸多企业息事宁人忍气吞声的做法,已收集并固定相关证据,将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将对打假网红提起诉讼,依法追究其损害企业商业信誉及商品声誉的法律责任。
法不应该向不法让步。我们高度赞赏并鼓励包括良品铺子在内的更多企业,在遭遇这样的虚假恶意举报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正大光明地给自己要一个说法,为守法经营的食品企业注入信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