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刺史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什么都奈何不得他?其实
很简单,因为董卓做对了三件事。
董卓能统治洛阳,进而擅行废立、作威作福,
从根儿上讲还得感谢袁绍,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袁绍出的馊主意,哪里会有董卓的“春天”?
当初,汉灵帝去世前,试图废长立幼,改封王美人之子刘协为继承人,而为了达到目的,他还对宦官蹇硕委以重任,指望蹇硕能帮助刘协登基。
但问题是,汉灵帝的皇后何氏想立自己的儿子刘辩登基,更重要的是,刘辩还有个强大的外援,也就是他的舅舅大将军何进。
因此,蹇硕为了抢先立刘协为帝,与何进展开了极为激烈的斗争,但最终何进勾结十常侍击败蹇硕,并成功保扶刘辩上位,是为汉少帝。
刘辩的登基,自然让母亲何氏以及舅舅何进地位高涨,尤其是何进,他与太傅袁隗(袁绍之叔)共同辅政,掌控了朝中大权。
但何进在掌权后,一方面忌恨蹇硕曾计划谋害自己,另一方面忌惮宦官操控朝局,因此,在袁绍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出手除掉宦官集团,也就是“十常侍”等人。
但十常侍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探知何进有意对其等下手,就抢先走了何太后的路子,用重金收买以及哭诉等方式,让何太后站到了他们这一边。
因此,在何进前去请示何太后要诛杀宦官时,遭到了何太后的阻止。
如此一来,就让何进陷入两难境地,加上他这人性子上本身就喜欢犹豫不决,因此诛杀宦官的计划就暂时被搁置起来。
就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
绍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后汉书》
袁绍的意思很简单,不就是何太后阻止诛杀宦官吗?只要何进下令,将边军调至洛阳城下,然后展开兵谏的架势,到时候就可以逼迫何太后点头。
而何进听完这个建议,也觉得深以为然。
就这样,董卓带着自己的部下,奉何进之命,浩浩荡荡地开赴京城洛阳,除了董卓之外,还有王匡、丁原以及桥瑁等人也从不同方向往洛阳进发。
而就在董卓即将抵达洛阳的时候,洛阳城内发生了大乱。
先是宦官们担心被何进诛杀,因此深感惶惶不安,不得已之下兵行险招,将何进诓骗至内宫后杀掉,之后袁绍等人借此机会带兵冲入宫内,又开始诛杀宦官。
最终,走投无路的十常侍挟持汉少帝刘辩,以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往宫外逃去。
而在刘辩一行仓皇出逃之际,洛阳城内的混乱依旧没有停止,何进死后,其弟车骑将军何苗也亦被董旻(董卓之弟)等人联手杀死,何苗部众则被董旻接手控制。
此时的董卓,已经距离洛阳城不远,史料上说大约也就是二十里左右,而当他看到洛阳城上空浓烟滚滚的时候,才知道京城发生了巨大变故。
而他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成功奠定了他能入住洛阳把持朝政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尚未进入京城的董卓,所带的兵力实际上并不多,根本没有所谓的五万人马,如果真有这么多的话,当时任谁都拦不住他。
当时董卓的兵力,大约是在三千人上下。
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九州春秋》
但在他发现洛阳城中有变的第一时间,马上下令全军催兵急进,在当天晚上,就赶到了洛阳城城西。
之后,他又探知汉少帝被十常侍带往北邙山,于是又亲自带兵前去追赶。
这一步十分重要,也是董卓能成功的前提,在他追上汉少帝并将其迎回后,手里就多了一个其他诸侯无法比拟的王牌。
毕竟除了他之外,没有诸侯能在第一时间控制住了小皇帝。
而这个时候,其他诸侯要么还没走到,要么还是一脸蒙圈,因此就在先机上,较之董卓落后了一手。
但董卓却抢先控制住了汉少帝,这让他在政治上占据优势。
这便是董卓做对的第一件大事。
而第二件事则是在他进城后发生的,当时董卓虽持有汉少帝,但毕竟他的官职只是一介刺史,比起满朝文武公卿还是低了不少,所以,朝中不拿他当回事的大臣大有人在。
比如当时的太尉崔烈,就敢公开呵斥董卓让其回避。
因此,董卓必须想办法壮大自己的声势,毕竟只有声势大了,文武百官才会对他惧怕,董卓也才能震慑住众人。
于是,董卓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九州春秋》
什么意思呢?就是董卓安排自己的部下,在夜里乔装打扮后悄悄溜出城,然后白天穿上军装,遍插旗帜,大模大样地公开入城。
如此反复几日后,城内不知内情的人均以为董卓兵多将广,实力不容小觑。
这样一来,董卓就成功地震慑住了文武百官,也让其他有想法的诸侯不敢小看于他,从而稳固了自身的地位。
当然,董卓这一招,毕竟说到底是个唬人的把戏,要想真正巩固地位,还得从增强自身实力入手。
也正因为如此,在董卓入城后的第一时间,便吸收了原何进的部曲(张辽便是在此时归降董卓的),另外,何进之弟何苗的部曲被董卓之弟董旻控制,自然也成了董卓的部下。
就这样,董卓从初入城时仅带了三千人马,迅速转变为实力强横的军阀。
先是利用计谋来壮大自身的声势,使得百官和诸侯不敢轻视,同时又将何进、何苗的部曲吸收为己所用,进一步扩充自身实力,这便是董卓干对的第二件大事。
而董卓干的第三件大事,则是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
丁原出身寒微,原本是并州刺史张懿的部下,在张懿抵抗胡人进攻兵败被杀后,丁原接任并州刺史一职。
上任后,丁原开始屯兵,一度声势浩大,麾下也有不少猛将,比如吕布、张辽以及张扬,均是丁原部下之一。
到了汉灵帝去世后,丁原也奉何进之命带兵进驻洛阳,并且还曾与何进一起商议诛杀“十常侍”的计划。
而何进被十常侍诛杀后,丁原原本是有机会与董卓争锋的,毕竟他麾下可是有不少战力不错的并州军。
但可惜的是,由于丁原过于信任吕布,而董卓探知此消息后,用计收买了吕布,最终,吕布将丁原杀死,并将丁原头颅献给了董卓。
这样一来,包括吕布以及并州军,全都归了董卓所有。
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三国志》
算上董卓自身的部队,加上兼并吸收了何进、何苗的部曲,以及他利用吕布除掉丁原后吞并的并州军,董卓在一夜之间发财了。
到了这个时候,京城中几乎已经无人再能和董卓抗衡。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当时也不是没有人能抗衡董卓,比如袁氏(即袁隗、袁绍叔侄),其实还具备有一定的能量。
毕竟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极多,就连董卓都算是袁氏的门人之一。
但可惜的是,袁家虽说在朝野影响巨大,但奈何没有掌握兵权,而这也是当初袁绍极力支持董卓入京的一个原因。
在当时的袁隗、袁绍叔侄俩看来,董卓是袁氏的故吏,只要将其召至京城,然后利用董卓的兵力,就可以帮助袁家干一番大事业。
说白了,最早时董卓是被袁家当做一个打手来看待的。
不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里,袁家以为董卓会听他们的话,谁曾想到董卓并不是个容易控制的人,在他到了京城之后,看到当时混乱的局势,顿悟出“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的真谛后,干脆一脚将袁氏踢开了。
而等到袁氏叔侄反应过来的时候,董卓已然成长为谁也奈何不得的一头巨兽。
并且早在董卓刚进入洛阳时,就有人劝袁绍,说董卓必然会祸乱朝廷,不如趁其长途行军,士马劳顿之际,突然发动袭击,说不定就能擒下董卓。
“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后汉书》
结果,袁绍却百般犹豫,迟迟不敢下定决心,错失了这次绝佳的机会,再之后,董卓不断强化了实力,彻底稳固了自身地位,便开始着手废立皇帝。
期间,袁绍虽说据理力争,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气节,但奈何袁绍手里没有兵权,故而也就没有与董卓抗衡的资本,最终只能“提桶跑路”。
而在这里,还发生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细节。
袁绍跑了之后,董卓将废立之事汇报给了袁绍的叔叔袁隗,而袁隗居然同意了,由此就可以看出,这袁氏一门果真并不是安分、忠君之人,包括袁隗在内,一直都想着“火中取栗”。
只不过,袁绍看清了局势提前跑了,而袁隗还在幻想着能捞一点是一点。
最终,汉少帝刘辩被废,陈留王刘协因是董太后抚养,而董卓自称自己是董太后同族,因此在他的拥立下,刘协登基,是为汉献帝。
再往后,董卓毒杀了何太后以及刘辩,又将一帮试图推翻他的大臣一一处死,其中,袁隗也因为其侄子袁绍、袁术起兵反董,遭到了董卓的杀害。
料理完这一切后,百官们在董卓的压制下,均是噤若寒蝉,谁还敢反抗董卓?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纵观董卓夺权的整个过程,其实也是充满了谋略。
虽说最开始他仅带了三千左右的人马,但他通过第一时间迎回并控制汉少帝,具备了其他诸侯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
之后又利用计策壮大自身声势以及吸收何进、何苗的部曲,达到了扩充实力的目的,另外通过利诱吕布成功诛杀丁原,并吞并其麾下的并州军。
这几件大事成功地干下来,董卓的实力得到暴涨,自然也就没人能与之抗衡了。
而在这其中,最可悲也最可笑的就是袁氏家族,本来他们想的是在混乱中捞点利益,结果却引狼入室,并且这头狼还翻脸不认人,最终导致袁隗被杀,袁绍跑路,不得不说,这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