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这原本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没什么特殊意义;但是在1931年之后,这个日子就成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难以磨灭的印记,为何?因为就在这一天,日本人策划了荒唐又滑稽却又让人笑不出来的阴谋事件;并以此为由,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入侵东北的计划。
很多人说,“9.18事变”不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派人炸毁一段铁路,然后摆上几个穿了奉军的尸体,就说是奉军破坏铁路,而且不经多方调查就悍然向奉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这样的布局,还真是担不起“精心策划”这四个字,没错,当时的日本就是摆明了要发动侵略战争。
不过后续发展让人更加难以理解,当时北大营中拥有八千名精锐奉军,而进攻北大营的日本军队只有三百人左右,结果却是奉军被击溃,此战,奉军伤亡三百余人,而日军伤亡24人左右;而且据推测,这24人很有可能是不小心摔倒了,或者是磕着了导致的。
此后,日军长驱直入,几乎没有遇到阻挡,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时任奉军总司令的张学良麾下拥有20余万军队,其中有16.5万正规军,未做出任何抵挡。难道奉军20余万人都是“怂蛋”吗?其实不是,因为军人当兵的第一天,就被灌输了“服从命令”的思想。
而在“9.18事变”之前,其实日本方面已经各种小动作不断,不断挑衅奉军,以期望起冲突;但张学良却是“现在日方对我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
而且在9月19日,张学良在北大营事件后,在记者招待会中也表示“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历史上还是有很多人为张学良辩解的,有人说当时东北已经“易帜”,张学良自然要听从指示,否则就是私自挑起两国战争了。
这话看似有理,其实无理,为何?守土卫疆本就是军人的天职,既然日方已经主动发起了侵略战争,作为军人,作为奉军的总司令,为何不率军抵挡?要知道当时在东北的日军也就2.7万人而已,其中正规军仅1.5万,远不及奉军人数多;而且奉军当时战斗力也不差,坦克、大炮、飞机等先进军事装备是一样都不少。
当时南京方面也是因为各种事情焦头烂额,无暇顾及东北事情,本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但在见到日军的进度后,给张学良的指示是“日军如进攻锦州,中方将实行自卫”,而且还特别强调“如日军进攻,应积极抵抗”。并且还屡屡急电给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
但是张学良最后是怎么做的呢?在日军兵进锦州时,张学良致电南京方面,称“锦战一开,华北全局必将同时牵动”,届时日本“以海军威胁我后方,并扰乱平津,使我首尾难顾”,非但锦州不可守,连华北地盘亦不保。
而后张学良不一意孤行将军队从锦州撤退,知道明末历史的人,都知道锦州有多么重要,可以说,锦州就是东北的门户;结果这座极为重要的城市,就这么拱手让人了,当真是可悲可惜可叹。这也是为何张学良自此之后再也不受重用的缘故了,一个没有血性的人,能做好什么事?
虽然奉军(主要是张学良)的不作为让人悲愤不已,但其实说起来,终究还是因为积贫积弱太久,面对列强的时候终究有胆怯之感,跪得太久,想站起来,太难;不论当时在东北的日军有多少,但他们背后站着的是日本,那个击败了清朝和俄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日本。
张学良之所以一直避战,怕的其实并不是这一两万日军,而是怕日本有借口以举国之兵来犯,他将国之生死寄望于列强的调停,不得不说是国之悲哀。但不论如何,他作为二十余万将士的统帅,作为东北实际上的统治者,却是毫无作为,的确不应该,如果是他父亲张作霖在任的话,结局断然不会如此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