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句俗话说:一样的禾米,养出千般的人。正是阐述了《封神演义》那句“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的老话,此话意谓像一棵树所长果子有酸的也有甜的一样,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也有好有坏。任何人或事物,都可能会有差别,不可能是一模一样。此话要是用来形容老家一个小村子的四兄弟,由于性格差异而走出的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导致不同的人生结束,的确是恰当不过。这便是曾经风云一时的张国焘四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国焘兄弟的家庭条件比其他同龄孩子优渥得多,我们先从坐落在江西萍乡上栗金山镇山明村桎木山的张国焘故居就可以看出,这里便是他世代的祖居,这幢典型的明清南方农村建筑建于清康熙59年(1720年),为土建四合院,泥墙,青瓦,木梁,天井,阁楼,神龛,一间又一间的房子,一个又一个的门槛,一口又一口的天井,一张又一张的木床,一块又一块的蚊帐,数一数有48个天井,坐东朝西坤山艮向左兼三分,原建筑面积26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立在高层看这幢房子的格局,有山有水有田有地,门前流水潺潺,据当地村民介绍,此处四面环山,是个“金坛落果”的宝地,整栋建筑平面布局紧凑,门楼平展、开阔, 正厅天井放水出口,是江南一带典型的围屋形式。故居整栋建筑为单层瓦房,以中庭为主轴线向两侧发展。由于中庭进深较大,为解决采光,中部设有40余平方米的采光天井。大门正对中庭大厅,大厅专供全家操办喜事和过年过节时的聚餐之用。修建如此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住宅的人,那自然是大户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觐珖之墓的文字

据张氏家谱记载,这支张姓人家祖上留的派名顺序是:“集俊学仕,成恩觐国光,人才其启,锦运最明良。”因此,他们的子孙的正式名字都是根据派名而取的,张国焘的爷爷名叫张恩泮,清例贡生,诰封奉直大夫。这奉直大夫虽然是清代属于文职散官官阶,是个虚衔,但实际是从五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副市长一级,尤其是诰命封赏,那在当地算得上是名门了。张家代代相传,读书入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良田千亩、名震一方的地主乡绅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觐珖之墓

张国焘的父亲张觐珖,字鹏霄,他是满清最末一届省试中录取的拔贡,所谓拔贡就是择优选拔的“保送生”,清末的时候很腐败,什么都可以用钱来购买,有一位功名叫例贡,张恩泮的学位就不是自己考来的,就是成绩很差的人用钱买来的,但张觐珖比他父亲更会读书,他当年是萍乡县试第一名的成绩选拔上去的,可以说是妥妥的学霸。当然,他考上此功名的时候,后科举废除,朝代更替,到浙江求学,就读于浙江政法学校,毕业后毕业后先在浙江做官,任浙江象山县知事、浙江高等审判厅民庭推事,后回江西,任江西九江地方检察厅厅长,南昌市政处秘书主任,江西省公路处秘书主任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时候,张国焘的家庭条件摆在那里,那时生在这样的家庭就是好啊,孩子天资好,配上优越的资源,考个举人进士比平民子弟容易得多,如果哪个娃天资不好,就用钱买功名买官帽。这样祖祖辈辈都出官,一直富贵下来并不是难事。因此,会读书的张觐珖优良基因生的孩子也自然也不差。张觐珖娶妻刘氏,是湖南浏阳文家市一个大户人家千金,刘家大院的花园里有半月形的池塘,茂密的花木,门前有很高的旗杆,厅堂里有几块横匾,不失几分雅致和气派。刘家世代读书,也算得上是一个书香之家。在嫁到张家之前,刘氏已出落成一个既擅长针线又识文断字的大家闺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门当户对的刘氏嫁到张家后,夫妻恩爱,很快就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她先后生养了6个孩子,四男两女。4个儿子中,都是以国字辈命名,取名为焘、燕、庶、杰。四个儿子都是下面有四点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张家是名门,因此对子女的教育格外重视,从集翰公那代开始,这个家族就信守一个训条:读书致仕,走官绅之路。有了知识,不惹麻烦;有了功名,不怕麻烦。所以四个孩子在这个 富庶的家庭里,不愁吃,不愁穿,除了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却是严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天,当母亲刘氏闲下来的时候,便遥指着远山的奇峰,讲述祖辈传下来的神奇故事;入夜,月圆中天或是群星闪烁的时候,母亲便讲起美丽而动人的神话。母亲给了兄弟们最早的启蒙。随着时代的变迁,父亲虽然没有像祖父那样为张国焘设计一条路,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时刻萦绕在耳边。父亲心里最清楚的是:儿子有了学问,长大才会有前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孩子们从三四岁起,父母就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书。这些中国传统的识字课本,不仅使兄弟认识了许多字,而且也诱发了他的求知欲望。除了读书认字以外,还开始练习写字,从描红摹字入门,临帖抄仿。父母的严格教导,为他们日后求学打下了基础。因此,日后读书中,四个孩子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说长子张国焘。如此优越的家庭条件,出身这么好,又遗传了父亲的优良基因,张觐珖被选拨进京师读书(保送国子监,一县仅一个名额),而1916年秋,19岁的张国焘也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就读于北京大学。在这所高等学府求学的他起点高,加之能力强,张国焘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建立组织,早期的张国焘萌发了新思想的萌芽和动能的积蓄,在一些历史机会来临的时候,有能力和勇气站出来,或振臂高呼,或慷慨陈词,无疑是上进的,其职务可谓是一路高歌,也一路高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令人长叹的是,自小聪明好学,上进心强,这使他养成了不甘居于人后的性格,愿意做些出头露面的事情,最后因骄横自满,易走极端,处事果断,却又缺乏深思熟虑。逐渐形成偏狭、顽固、乖张、跋扈、冷酷、眦眦必报的性格特征,由于内心无信仰,心中无底线,一味搞投机,善于运用权术,特别在红军长征途中,利欲熏心,权迷心窍,妄图分裂红军,且为人心胸狭窄,虚荣心强,好强争胜,容不得别人对他的反对,当了叛徒特务和敌人的走狗,晚年客死他乡,谤满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张国焘的大弟弟张国燕,由于家庭的教育及条件,其实读书也是一名成绩优秀者,由于他在没有成家之前就去世了,因此没有太多的记载,但根据其弟弟张国杰的儿子张光员介绍,国燕的死因是去浙江象山探望在那里做知县的父亲张觐珖时,因为火车出现车祸而去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张国焘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介绍,他父亲是浙江省象山“知事”1916年7月间,暑假开始,我到县省视父亲,他原任法官多年,其实,那时的知事,就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县长。在《象山县志》有记载:民国时期知事、县长人名表:张鹏霄,江西萍乡,1914.7-1916.1;张鹏霄,江西萍乡,1916.6-1917.10。说明他父亲两次当了县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国焘兄弟去找父亲,其实都是有事情的,那年暑假开始,因为读书的事情,报考的事情,到象山征求父亲意见,得到了父亲积极支持,然后转回到复习迎考。笫二次约9月下旬,被北大录取后,他又要到北京上学感到川资不足,又回到父亲那里补充行囊。就在这短短两个月时间里,给不足二十岁的张国焘带来了重大人生转折:一是从乡下进入心仪已久的学术殿堂、学运中心北京大学;二是在上海租界里接触到许多热血青年、革命党人,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可惜的是兄弟去找父亲时,弟弟国燕却出了车祸离开了人世,而哥哥张国焘从此走上了一条叱咤风云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介绍三子张国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在读书期间就受到了安源工人运动的影响,开始积极参加声援工人运动的大罢工活动,便加入了组织。在组织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中表现出色,很快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经湖南省委推荐,他被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两年后张国庶学成回国,为了方便化名为周之德在上海地区活动,担任党中央在上海各区之间的巡视员,后奉命于危难之间。被任命为江西省委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国庶走马上任之后,他培养了一批干部和军事教员输送到苏区,并通过各种关系为各苏区提供情报和军事地图,为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很大贡献,正是由于省委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敌人的恐慌,后叛徒出卖了他,任凭严刑拷打,张国庶始终坚贞不屈,严守秘密。始终没有屈服,始终都没有变节。最后被绞杀,尸体也被装进麻袋扔入赣江,年仅26岁,他成为著名的革命烈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国杰的儿子张光员介绍,革命烈士张国庶有一个儿子,是在征途的半路上出生的,故取小名叫张路生,谱名是张光怡。后来这个孩子读书成绩很好,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后来毕业之后自己在南京从事了一家印刷店,曾经协助伯父张国焘编辑刊物的时候搞印刷,在解放前张国焘要逃离的时候,把他也一同带去了台湾,张国庶的嫡孙张东平就是张路生的儿子。张东平曾经多次回到老家山明村,看望自己的叔公张国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家最小的儿子张国杰。在大哥张国焘的影响下,也曾经参加了革命工作。然而。在往后的涛惊浪骇中与他们分道扬镳,张国杰没有和两位哥哥一样远赴苏联,他回到了老家上栗,在老家娶妻子吴氏,生儿育女过上平静的农家生活,他先是在小学教了一段时间的书,后来在山明村桎木山踏着父辈的足迹,专心务农,直到老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张国杰晚年的时候,农村政策都放宽了,陆续有张家的族裔回到山明村这幢张家老屋,三兄弟中只三弟一家守在老家,且辈分最大,对这位叔公都比较尊敬,问及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时,一辈子都种田的张国杰并不遗憾。临终之时,他对着后人说了一句对自己宽慰的话:“唯有踏实的农家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桎木山张姓宗亲为兄弟立的衣冠冢

至今,生活在张家大院故居周边的,可以算是张国焘都有些关联的宗亲之类,因为今天的山明村全是张家族裔居住,桎木山张姓宗亲会的成员们认为,张姓兄弟有着共同的人生起点,尽管他们的人生归宿却迥然不同,但在某种程度上对历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故居和遗物遗迹让后人记取,给予适当保护,还历史本来面目。除了国家为张国庶烈士兴建了纪念碑外。桎木山宗亲会还在故居不远处立有一个张国焘衣冠冢,上面写了他的简介,还有大大的故乡二字。如今,在张氏兄弟的老家桎木山,只留有张国杰的后人。他们期盼的是兄弟几位的后人回家来看看,这是父辈们生活和成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