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姚文元临终前,为了不连累子女,他学了一次武则天
文史道
2024-11-20 17:40山西
1996年10月,对于65岁的姚文元而言,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转折点。
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铁窗生涯后,他终于重获自由,走出了那扇将他与世隔绝多年的大门。然而,那份迟来的自由并未如他所愿,带来轻松与释然的日子。
相反,姚文元深知,自己曾经的过往可能会给子女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纷扰和困扰。
于是,出狱后他选择了隐姓埋名,以一种近乎遁世的态度,开始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起初,他在湖州度过了一段低调的时光,并为病逝的妻子金英在上海青浦区福寿园购置了墓地。
随后,在三个女儿的轮流照顾下,晚年的姚文元开始将大量的精力用在了写作上。
在经过几年的努力下,他终于完成了42万字的回忆录。
以文出道,登顶巅峰
回忆录不仅倾注了姚文元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更是详细阐述了他从1956年至1976年的政治历程,以及特殊时期的所见所感,对后世影响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出狱后的姚文元生活十分淡然,态度也很从容。同时为了不连累子女,晚年的姚文元甚至学了一次武则天,低调地处理了身后事。
那么,如此一位广为人知的人物,其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献记载,姚文元1931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诸暨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喜欢文学艺术,也正因如此,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姚文元是个活跃的社会参与者,他在不少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从中国作家协会到上海市卢湾区团工委,这些工作不仅让他接触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让他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广泛的人脉。
但真正让国人知道姚文元这个名字的,是那场特殊时期的运动。
在那场运动中,姚文元以其特殊的“写作爱好”被卷入其中,成为运动的关键人物。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出色的文笔,撰写了一篇篇激情四溢、极具煽动性的文章和讲话稿,为运动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早在1957年,姚文元就凭借一篇《录以备考──读报偶感》的文章开始崭露头角。
后来,更是写出了大量的不合时宜的文章,但正是这些文章的指向,得到了一个人的青睐。
后来,在那个人的指点下,姚文元又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那篇文章的影响力之大,犹如一颗巨石被投进了湖面,一下子荡起了不小的波浪。从此,姚文元的名字开始被更多的人所知,他也因此迈入到了高层。
1966年,姚文元的权力达到了巅峰,那时起他与同伙共同策划了上海的“一月风暴”,后来迅速席卷全国,开启了整个运动的序幕。
认识错误,积极改造
历史滚滚向前,进程也非个人所能左右。尤其是不合时宜的做法,注定要被时代否定。
那场运动结束后,姚文元等人的阴谋败露,在经过一系列法律审判后,姚文元以多项罪名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在监狱的日子里,姚文元展现出了出乎意料的配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