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贾运可

在重大消息发布前,公司股价便大幅上涨,往往引发关于内幕交易的质疑。这次,市场的目光汇聚在了佛塑科技(SZ000973,股价8.35元,市值80.78亿元)身上。在公司停牌前的一个月内,三家外资机构以及两个自然人股东“抱团”精准买入,在短期内斩获了可观的浮盈。要知道,上市24年以来,佛塑科技鲜有被外资关注的情况,而公司近年来业绩表现亦不突出。

佛塑科技股价异动背后,时间节点与交易行为耐人寻味。具体来看,10月31日晚间,佛塑科技披露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金力股份控制权,并向公司控股股东广新集团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公司股票自11月1日开市时起开始停牌。而公司股价当日便高开高走,以涨停板收盘,成交量也明显放大。在此之前一周,佛塑科技便走出“独立”于大盘的走势。10月22日,佛塑科技的交易量明显放大,收获涨停板。10月22日至10月31日,8个交易日内,佛塑科技股价上涨近30%。

这种“抢跑”现象通常难以仅用市场偶然性解释。特别是三家外资机构的集中买入,以及疑似与集团旗下其他公司存在关联的自然人股东入场,更是将疑点集中于信息流通与公平交易上。尽管公司公告称不存在信息披露不公,但从市场反应来看,疑虑尚未平息。

内幕交易不仅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公平性,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市场失去公正竞争的基础。利用未公开信息牟利的行为,还将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导致股价异动与资源错配,影响企业融资与投资者信心。此外,内幕交易容易滋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破坏法治环境,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将严重受损,难以吸引长期资金参与,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的介入调查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应对外资机构及自然人股东的建仓行为进行溯源,明确其交易决策是否基于非公开信息。另一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落实情况,尤其是重大交易决策在披露前的信息隔离机制是否存在漏洞。只有通过及时、公开的调查结果,才能还原真相,并平息市场的广泛质疑。

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离不开监管的有力护航。类似佛塑科技的股价异动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公司声誉,还可能导致更广泛的市场信任危机。对此,监管部门应当迅速采取行动,完善规则,堵住漏洞,同时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要让所有参与者都明确:资本市场不是博弈规则的灰色地带,公平与透明才是唯一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