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博物院里,珍藏着一把国家一级文物——宋靖康李纲锏。该藏品不仅保存完好,其主人更是抗金名臣,除此之外,李纲锏的两次捐赠,更是增加了其传奇色彩。
现存于福建博物院的宋靖康李纲锏,重量约3600克,全长96.5厘米,内棱长74.1厘米,配套的锏鞘长76厘米。整体呈四棱状,致锏尖处逐渐收窄。锏身上刻的“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揭示了它的身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纲锏是截止到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锏实物,虽然历经897年风霜,但是如今仍然保存完整。在1991年时,因李纲锏制作工艺高超,形制精美,并且对研究宋代冶金、军事以及使用者都有极高的价值,因此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锏作为一件冷门兵器,使用者并不很多,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唐秦琼秦淑宝。而且锏与鞭不同,一般人很容易将其混淆。
严格来说,锏亦属于鞭类,长短造型基本相同。只不过鞭有节而锏无节,锏只通体只有棱,因此只有棱的鞭,就是锏。
该锏最初的主人李纲,也是一位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武功文德,以及爱国情怀,也一同随着宝锏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古语有云:善使鞭锏之将者,不可力敌。能够将锏作为主战兵器的人,本身就是力量的一种体现,而且锏作为一种短兵器,主要是近身肉搏时使用的,这也意味着,使用锏的人,通常会与敌人近身绞杀在一起,也是勇气的体现。
靖康元年,面对着南下的金兵,李纲作为主战派坚决反对割地议和,并随后的汴京保卫战中担任京城四壁守御使。金兵乘夜攻宣泽门时,亲冒矢石率部敌之,斩获百余人,至旦始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金人再攻通津、景阳等门,李纲亲自督战指挥调度,从卯时杀至酉时,斩首数千级。
这么看来,李纲的形象应该为一勇武的力士。但这么评价仍然是片面了,准确的说李纲乃是一员儒将,不仅有勇气和力量,更有智慧和韬略。
李纲不仅军事指挥才能优良,更是忠于朝廷的典范。为官时为百姓着想,上书献治水之策,并提出“治其源,折其势,固河防,恤民患,省烦费,广储蓄”的发展建议。只可惜御笔诏书“所论不当”,
让其无法发挥所有的才能。
最终在1140年,时年58岁的李纲病逝于福州。因其贡献和功绩,死后赠少师。1143年赠“太保”;1158年再赠“太师”,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曾将御赐的所有武器、服饰赠与前来看望他的韩世忠,对就是后来与岳飞并称为“中兴四将”的那个韩世忠,但是独留这把锏常伴身边,可见对此锏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是北方金兵的压力一直都在的缘故,李纲并未让该锏和其一同下葬,该锏所传何人也并不知晓。
直到1980年,周迅以福州警备区工作人员的身份,前往金鸡山后勤修械所检查工作时,才在仓库角落意外发现这件传世神兵——李纲锏。
周迅向上级报告了这一发现,并表示将送交博物馆珍藏。该高尚的捐赠行为,也得到了当时新闻界的认可和赞扬。
细问之下,终于发现,原来李纲锏本就是林氏家族家藏,在近代时候确有明确记载。而且林家也将该锏视若珍宝,平时密不示人并深锁囊匣。
只是后来经历动荡年代,家中被查抄,该锏也被作为“四旧”的象征而没能躲过这次,之后就下落不明。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地开始着手解决查抄文物的问题,官方宗旨明确,就是“物归原主”,凡原物还在的,除了规定的违禁品,一律退还被抄人。
因此本着“归还原主”的原则,当时的福建省博物馆将李纲锏退还给林家林中宇。
随后的1985年5月29日,林中宇在动员下,再次将李纲锏捐献,成为福建博物馆最为重要的馆藏之一,直到今天。
神兵锏历经波折穿越无数个混乱年代,今天静静的躺在博物馆中,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诉说着千百年来最为动人的故事,而我们则感谢无私的捐赠者让我们能与这件古锏再次美丽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