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州车展的媒体日已经过去几天了,很多媒体在复盘本届广州车展的体验,但似乎大多数的经历都像是2023年的稿子换了个日期。尽管“内卷”这个词开始在互联网流行不过是2020年末,但如今听上去,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如果非要说有些变化,那可能是以前媒体日下午才开始倾巢出动的销售顾问们,在11月15日的早上8点多就已经开始对媒体老师们围追堵截了。
尽管一年到头,北/上、成都和广州这四个重要车展有着各自的侧重与定位,但作为每年“压轴”的广州,就冲着今年第一次把“情怀车展”放进了官方展位图信息里,显然组委会也不甘于成为一个只顾卖车的“汽车大集”。
只是对于车迷来说,小米跑纽北的SU7 Ultra原型车、国内配额只有66台的奥迪RS6 Avant GT、林肯展台上1932年Model K和1942年的ZEPHYR、已经开始收订金的极越智能超跑ROBO X,以及场外一片占地巨大的仰望应急浮水表演区,是一天下来少有的兴奋点。
这也许是一个对于潜在购车者很好的时代,“一口价”的数字越来越震撼,“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拥有成本也越来越低,但相对的,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留下了什么?
市场竞争当然是客观存在,企业为了“活下去”的努力也无可厚非,毕竟,“吃好”要建立在“吃饱”的基础之上。但车展之所以为车展,我们也需要看到那些为了产业发展、变革,而愿意追求梦想的人。
以热爱,抵抗内卷
费利·保时捷曾说:“当我环顾四周却始终无法找到我的梦想之车时,我决定自己亲手打造一辆。”
于是,便有了保时捷。
新势力如火如荼的时代,我们似乎很少再听到这样关于热爱的故事,反倒是太多如恒大、赛麟这样圈钱跑路的“一地鸡毛”,让热爱本身都被怀疑是“圈钱”的套路。
但当我们看到“蔚小理”逐渐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小米SU7 Ultra和仰望U9先后驶上纽北,甚至是极越那台令人有些意外的超跑Robo X,即便对这些品牌没有好感的人,也应该承认是他们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向前。
因为他们真的在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道理都懂,但毕竟造一台“小理想”或者致敬一下路虎揽胜,远比造一个卖不出几辆的高性能跑车要容易挣钱得多。
造车是一门生意,但真正伟大的企业,都不仅仅是在做生意。
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的口号高喊了很多年,但这并不容易,即便是比亚迪,方程豹、腾势和仰望的向上也充满着艰辛,而大多数中国车企推出的“高端”品牌,最终的产品定价也是在“价格战”中一路向下,回到了10-20万元这个舒适区。
于是,诸如超跑、概念车等等,在广州车展的舞台上越来越“稀缺”。
不过我们还是看到了诸如极越带来的纯电超跑ROBO X,甚至它的外观完成度相当之高,美学感受也延续了01、07的设计范例,甚至为了保留传统意义上超跑的经典姿态和轻量化要求,设计师还使用了碳纤维单体壳架构和独特的电池包位置。
当然也有人质疑,一个月销量都还没有过万的品牌,为何要“浪费”资源去研发超跑?
但在极越的展台上,我看到了真的有人选择下单,等待2027年的正式量产交付,也看到了一个对智能化极致追求的品牌,对于强调纯粹驾控的超跑与汽车智能化未来融合的思考,以及像“赛道级自动驾驶”这种充满想象力的目标。
中国品牌向上的路,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大洋彼岸雷克萨斯的成功。
《Forbes》作者Karl Brauer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回顾了雷克萨斯成功的原因,在结尾他这样写道:“这个故事的完美结局应该是我的父亲是雷克萨斯的‘信徒’与车主,但其实他并没购买过。不过她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姐姐,已经拥有了两台雷克萨斯,并且计划购买第三台。”
尽管故事不太完美,但也恰恰说明了,品牌的建设颇有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味。
和中国新势力品牌诞生初期一样,雷克萨斯在美国诞生之初,也同样遭受了质疑,靠什么和拥有百年传统的欧洲豪华品牌相抗衡?
雷克萨斯给出的答案,是将日本文化中的“Omotenashi”(款待)和“Takumi”(工匠)文化融入品牌;是首款车型雷克萨斯LS 400经由总工程师铃木一郎领导的1400名工程师团队、400多个原型车、6年时间、270多万英里测试,达到了比欧洲竞品更出色的性能,而最出名的就是“香槟塔”广告了。
当然,LS 400的起售价格,也比奔驰和宝马低了约40%。但之后的30多年,雷克萨斯在美国的累计销量远超奥迪,略优于宝马,只比奔驰少了不到10%。
在极越之前,已经有问界、理想、蔚来这些可以与BBA在中高端市场竞争的中国汽车,我们也相信,这会是那些后来的、真正拥有热爱的中国品牌所追求的目标。
无论是智能化、补能与服务体验,还是家庭用户需求的极致满足,都是在长期主义的坚守下,等到了某一个市场的“爆发”时刻。而若只看资本的数字,其实它们的起步都并不算顺利。
也许在这个时代,谈论热爱会让人觉得太过于理想主义,但也不妨碍我们为一直坚持热爱的企业送去掌声。
有人在卷,也有人在思考未来
在百度输入问题“车展是什么”,AI智能回答给出的答案里提到“是汽车制造商展示新产品、树立企业形象、展示公司实力的重要平台;展示最新汽车技术和设计理念,促进汽车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尽管在事实上,车展本质已经成了大型展销会,但就像本届广州车展的主题“新科技·新生活”一样,车展总还是希望展示一些,能够改变未来生活的憧憬。
十多年前,这可能是劳斯莱斯、兰博基尼,是大多数普通人平时难得一见的豪车;五年前,可能是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启蒙。但当电动与智能已经是大势所趋,连合资品牌都已然要补足短板后,汽车的未来是什么?
如果放到以前,可能很多展台上的概念车会给出答案,从造型设计到前沿技术,概念车所呈现的东西往往都能在几年之后变为现实。只不过如今的“内卷”,让车企们恨不得把量产周期压缩到最短,至于“概念”嘛,大不了OTA就可以了。
但我们仍试图在广州车展的1171台展车中,寻找到一些对于未来5年、10年的思考,以及对前沿技术的探索。事实上,这对于消费者同样是有价值的,你是选择一个有中长期目标,稳健发展的企业?还是选择“抄底价”,但是连下一代产品都可能没有的车型?
对于中国品牌而言,如果说燃油车时代还稍显稚嫩,以至于在品牌建设上“试错”或者追随跨国车企设计潮流,还算是情有可原,那么到了智能化赛道,已经信心满满与欧美车企竞争,并且立志要引领未来汽车发展,是不是也应该认真思考一些更持续、更遥远的事情了?
我想举一个在当下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结果的例子——蔚来与换电。
和过去每一届车展一样,蔚来把换电站搬到了展台,但“不理解”的观众越来越少。相比于几年前很多人觉得蔚来能源体系的布局是纸上谈兵,需要花费大量“口舌”解释,如今2673座换电站密布在加电地图,越来越多用户口碑开始自发传播时,理解和认同的门槛自然变低了。
但在过去10年,这些布局都没让蔚来单月卖出超过2万辆新车,而一个更完整的能源“帝国”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这是个孤独的事情。蔚来李斌在参加极越07上市发布会的时候,和极越夏一平录制了一段视频,他问夏一平相比在摩拜单车创业的时候,造车难了多少?夏一平说是10倍。
两个老朋友,在那一刻惺惺相惜。
其实极越远不是“同批”新势力中最出彩的那个,但却也有些像蔚来,是最“倔强”和坚持的那个。
比如在极越01和07上的“纯视觉”智驾线路,即便特斯拉也坚持,但FSD没有真正入华,也意味着极越才是“吃螃蟹的人”。如今呢,小鹏已经加入了纯视觉路线,而去激光雷达也成为了行业下一个发展的方向。
在智驾刚刚兴起的当下,其实让用户认知到这种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当德国咨询公司P3“悄悄”在北京搞了一场智驾评测,极越01的表现仅次于问界M9之后;当百度Apollo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深耕终于有机会“出圈”之后;当AI成为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发展的风口之后,极越在智能化方面的能力和体验的口碑,也开始向用户端释放。
而这种口碑,也在转化为销量,在没有持续跟进“价格战”的基础上,极越连续4个月销量增长,迈上了3000辆的台阶。尽管看上去不多,但要知道在半年前,谈到造车的不容易和各种挑战、困难,夏一平还曾忍不住“泪洒”直播间。
极越要做一个怎样的品牌?从广州车展开售的极越07 Passion,到未来图腾ROBO X,是一个追求性能,同时用智能化开拓边界的品牌。07 Passion上的高性能三电系统,3.7s零百加速,SEA浩瀚架构和Bermbo“陶系”制动系统,到ROBO X上的高性能轮毂电机,不到1.9s的零百加速,以及贯穿两款车型的原创美学设计、Apollo纯视觉智驾,和延续自01、07的SIMO智能语音助手,也让外界看到了极越成长的惯性。
相信很多人都想象过,AI会不会比人更容易记住和判断赛道每个弯角的入弯点和动力分配?会不会让普通人也有机会体验到赛道驾驶的乐趣?而把高性能与高智能融合,会不会是未来超跑的进化方向?
而极越在尝试把这些可能,变为现实。
本质上,过去百年推动汽车发展的,就是对技术、对速度的不断追求。如今,当中国汽车可以在纽北创造纪录,可以实现“水上飘浮”,谁又能说未来不会改变超跑的定义与体验呢?
这些未来并不遥远,就像5年前,你都很难想象不到4秒的零百加速,如今不用30万元就能拥有。而未来拥有了自动泊车、高阶智驾的超跑,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个更好开、更实用的“大玩具”?
车展之所以不同于汽车“大集”,可能就在于它不是那么“功利”,在于让那些前人未曾尝试的事情,那些试图探索一点未来的事情,拥有一个展示的平台。
大公司视点
俞敏洪创立的新东方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走向辉煌。这是他创业过程的内心写照,可能也是当下汽车行业需要“喝下”的一碗鸡汤。
很难说我们看到了价格战与内卷的尽头,而这种焦虑也在快速从主机厂向上下游蔓延,车企的销量焦虑、零部件企业的成本焦虑、媒体的流量焦虑,这让广州车展没有了往年珠江边的深夜食堂,没有了蚝德喜、点都德……
但也还好,有仍然不断变革的合资企业,有仍在坚守底线的中国品牌,而这些星星之火,也会支撑着中国汽车产业穿越周期,去迎接未来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