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初春,王扶之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负伤,军医建议他回国休养。在上级的劝说和战友们的关心下,王扶之最终还是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回家探望一下阔别已久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王扶之收拾好行囊,准备启程时,警卫员小李主动请缨,要开着政府的小轿车送师长回家。王扶之笑着摆摆手,婉言谢绝了小李的好意,他只想低调回家,不想惊动太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王扶之便独自踏上了归家的路。他先是乘火车到了家乡附近的城镇,然后打算换乘公共汽车到达自己的村子。可当他来到汽车站时,却发现今天的班车已经停运了。正当王扶之一筹莫展时,他看到路边停着几辆黄包车,车夫们正在吆喝揽客。

王扶之走近一位老车夫,开口问道:"大爷,请问您拉车到傅家新庄要多少钱?"老车夫抬头打量了一下面前这位身着军装的年轻人,笑着说:"小伙子,你是当兵的吧?我看你也是累了,这样吧,5块钱,我就送你到家门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扶之一听,觉得这价格十分公道,便爽快地答应了。他跳上车,老车夫吆喝一声,黄包车便朝着王扶之家的方向驶去。一路上,王扶之和老车夫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老人看起来很健谈,他询问王扶之在部队的生活,也讲述自己年轻时的一些见闻。王扶之听着老人的话,心里莫名地有种亲切感。

渐渐地,村庄的影子出现在眼前。眼看着就要到家了就在这时,拉车的老车夫突然开口说:"小伙子,我看你这军装挺神气的,在部队里一定混得不错吧?"

王扶之笑了笑,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也就是尽自己的一份力,保家卫国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车夫点点头,又接着说:"我也有个儿子,跟你差不多大。他小时候就调皮,12岁的时候就偷偷跑去参加红军了,一去就是18年,至今杳无音信。"说

王扶之听了这话,心里突然咯噔一下。他仔细端详起老车夫的脸,虽然岁月在这张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但那熟悉的眉眼,竟与自己朝思暮想的父亲渐渐重合起来。

"爸,是我,扶之啊......"王扶之的声音颤抖着,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老车夫愣了一下,停下车,转过身子,定定地看着这个与自己儿子失散18载的儿子。

两人就这样相对无言,泪水齐齐落下。一瞬间,18年的思念化作滚烫的热泪,在风中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子重逢

王扶之从车上跳下,紧紧地拥抱着父亲。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回到了18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夜晚。

年仅12岁的王扶之,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跑去参加了红军。他那时意气风发,以为自己长大了,可以独当一面了。然而,他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18年。

18年来,王扶之在战火中成长,从一个稚嫩的娃娃兵,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师长。他曾无数次想象过与父母重逢的场景,但却从未想到,会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日子,以这样一种意外的方式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到王扶之的母亲,父子俩都陷入了沉默。王扶之的母亲在他参军后不久就去世了,而王扶之却一直不知情。直到此时,他才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这个噩耗。悲痛之余,王扶之更加懊悔当初的决定。

就这样,父子俩慢慢地走回了家。王扶之推开家门,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他环顾这个虽然简陋,但充满温馨的小屋,心中百感交集。这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回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王扶之要好好补偿父亲,弥补这18年来的缺失。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告诉父亲,儿子虽然长大了,但那颗爱家的心,从未改变。

就这样,父子俩畅谈到深夜。他们聊天、喝茶,缅怀过去的点点滴滴。虽然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了印记,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却从未改变。这一夜,注定是父子俩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赴战场

王扶之的探亲假期已近尾声,这些天,他和父亲相伴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弥足珍贵。然而,作为一名军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祖国还在召唤,战友们还在前线浴血奋战,他不能就此安享太平。

王扶之走到父亲身边,轻声说:"爸,打仗打了一半,我不能就这样甩手不干啊。再说,我在部队里还有那么多弟兄,他们还在前线冒着枪林弹雨呢。我要回去和他们一起,把仗打完,把和平带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看着儿子坚毅的脸庞,心中满是自豪。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担当。"好,既然这样,你就放心地回去吧。爸在家里等你,等你凯旋归来的那一天。"

王扶之点点头,又像是想到了什么,开口说:"爸,不如您跟我一起去北京吧?那里条件好,我也能经常去看您。"

父亲摇摇头,笑道:"我是个老粗,哪里适应得了大城市的生活。再说,我在这里已经扎根几十年了,哪里舍得离开?你就让我在这里等着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扶之虽然有些失落,但也理解父亲的心情。他没有再坚持,只是嘱咐父亲要好好保重身体。

临行前,王扶之特意去村外的小山坡上,看望了母亲的墓。他将一束野花放在墓前,在心中默默地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告别了母亲,王扶之回到家中,简单地收拾了行囊。父亲早已在门口等候多时。

就这样,王扶之背起行囊,迈开了坚定的步伐。他知道,自己将再次踏上战场,去完成一名军人的使命。而父亲,则会在家中默默地祝福他,期盼他早日凯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平时期的贡献

探亲回京后,1955年,王扶之入读了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年轻的王扶之满怀报国之志,迅速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他的军事生涯可谓风起云涌,先后担任过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等职务,并在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担任副部长、部长,山西省军区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凭借出色的战斗指挥能力与卓越的战略眼光,他于1964年荣升为少将军衔,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使他荣膺多个勋章,身披三、二级解放勋章,手握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些勋章与奖项,在他心中并不如那些曾并肩作战的战友的名字来得沉重与深刻。他的桌上,永远放着笔墨砚台,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常常写下的,不是荣誉,甚至不是伟大的军事战略,而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的名字。

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英雄们,早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王扶之却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的牺牲和无畏。每当他写下一个个名字时,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回到了那些为国家和人民流血牺牲的日子。这种深沉的怀念,是岁月无法抹去的情感,是时间的长河中,唯一值得他永远铭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