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胜利结束,志愿军因推进过深,导致补给线拉得过长,为保存战力,彭老总果断下令全军北撤。

在撤离的途中,58师却出现了“意外情况”,58师师长却公然违抗军令,命令部队就地狙击,大手一挥就是干。

正是这次看似鲁莽的擅自行动,竟奇迹般地挽救了10万人民志愿军!

那么,这位师长究竟是谁?他为何要这么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朝天

撤离途中的“意外情况”

1951年5月,58师奉命从县里麟蹄向北进发,预定抵达金化以东地区休整,行进没多久,便遇到了兄弟部队。

而美军的飞机不断地在空中盘旋,也不知是敌机投掷的炸弹还是轰击,时不时地就能看到不远处一闪一闪的火光。

次日,当部队在行进至大兴里附近时,道路上散落着被炮弹炸毁的汽车残骸,以及同志们的遗体,而爆炸声仍旧不断。

在接连两天的行进途中,轰鸣声不断,火光闪现,炮火也是越来越密,58师师长黄朝天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绕道!”黄朝天果断下达了命令,尽管他自己也不太明白情况,但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如此密集的炮火,必然意味着出现了意外情况。

当部队抵达巴治洞时,173团传来的消息证实了黄朝天的预感。

原来,在志愿军奉命北撤之际,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动向,迅速指挥部队展开了大规模的拦截和反扑。

他们在志愿军的各部队之间穿插分割,以此来切断志愿军的退路,进而全歼志愿军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黄朝天等人紧急研究情况、商讨对策时,远处的173团驻地突然传来了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不对!这是密集炮火,情况不妙!”黄朝天心中一紧,脸色骤变。

与此同时,朱政委的脸上也写满了焦虑,他不断地呼叫173团,可左等右等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讯。

朱政委意识到,173团的“情况”就是与美军交上了火,这样看来,美军已经这些天来一直追在部队的后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凭借精良的装备和制空权,紧紧追击着志愿军,这时一个大胆的猜想在他脑海中浮现:

美军这是想控制住北汉江大桥,占领华川,从而切断志愿军的后路。这样一来,后续部队必然是凶多吉少。

黄朝天试图与军部、兵团部取得联系,说明情况,但无奈大家都处于行军途中,电话、电台都无法接通。

这可把众人给急坏了,这可怎么办?这时,周参谋长焦急地说:“不能再等上级的命令了,首长作决断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朱政委也坚定地表示:“哪怕天塌下来,我们也要顶住!”毕竟形势紧急,事关重大,如果真的放任不管,继续北撤的话,部队必然损伤惨重。

最终,黄朝天决定同时进行,一边继续尝试与军部联系,一边立即部署部队展开狙击。

部署完毕后,黄朝天大手一挥,眼中闪烁着坚定:“干!”

“美国佬想冲过去,除非58师的人死光了”

实际上,黄朝天能做出那个看似“违背军令”的抉择,其背后勇气和决心是不易的。

毕竟,部队原本的任务是撤离,根本没有安排狙击行动,这类掩护任务,通常是由其他部队来承担的。

而58师所面临的这场狙击战,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孤胆之战。他们没有坚固的工事作为依托,没有友军的支援,更没有协同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狙击战是在行军途中,仓促间展开的。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且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上级明确指令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做无疑是在冒险。

万一这场狙击战失利,或者出现了什么别的意外情况,那么谁去承担这个责任?

然而,若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假如58师真的按照原定计划北撤,没有执行这次狙击任务,那么美军必将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占领华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后续部队将陷入九死一生的绝境,整个战局都有可能因此而被彻底逆转。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黄朝天能够果断地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属不易。而历史也证明了他的判断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但此时的58师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弹药严重不足,同时在兵力上,他们也完全处于下风。

那么,他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场战斗呢?是死守阵地,等待敌人的进攻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部队根本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消耗。于是,他们只能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

尽管58师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与敌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黄朝天却毫无惧色。他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将主力部队部署在狙击高地两侧。

白天坚守阵地,夜晚则发起反击。在与美军激战了整整三天后,他们终于成功地压制住了美军的嚣张气焰,并抢占了华川以北的战略要点。

在反击的过程中,58师采取了灵活的分割穿插战术。一旦队形遭到敌军火力的破坏,他们便立即派出战斗小组从侧翼进行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美军主力的不断逼近,战斗的惨烈程度也随之升级。然而,敌人的炮火却丝毫未能动摇战士们坚守阵地的决心。

黄朝天曾说过:“美国佬要想从这里冲过去,除非我们58师的人都战死了!”而战士们也纷纷表示:“即便阵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我们也绝不后退!”

在连续奋战13个昼夜后,58师成功抵挡住了美军的攻势,使得后续部队得以顺利转移。

最终,58师以2700余人的伤亡代价,共计歼灭了敌军7400余人,成功解救了十万志愿军,圆满地完成了狙击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征路上的架桥人

除了在后期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外,在前期的长征途中,黄朝天还是于都桥、湘江桥、乌江桥这三座桥的架桥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战略性转移,而摆在红军面前的第一条大河,便是于都河,身为工兵连副连长的黄朝天,立即率部赶往了于都河架桥。

黄朝天一边动员当地干部,发动群众;一边带领战士们四处寻器材、测流速,跳进河中一起“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紧张的架桥任务中,当地的群众还给战士们送来了食物、衣物,帮着战士们一起找,有的甚至从自己家带来了门板、创办等木板木材。

那时,为了躲避敌人的侦察及轰炸,架桥工作基本都是早晨拆、傍晚架,百姓们还将自己房子腾了出来给红军战士住。

最终红军渡过了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第二座桥,便是湘江桥,当时,蒋介石在此部署了严密的封锁线,调集了40万大军企图将红军扼杀在湘江之畔,而这也是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战——湘江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命工兵连必须于次日拂晓之前在界首渡口架设浮桥一座,确保主力红军过江。

而这显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从这到目的地至少有250华里,时间紧迫,黄朝天当即率部赶往界首渡口。

在急行军的途中,战士们的双脚都磨出了血泡,即使摔得鼻青脸肿,战士们也一声不吭,闷头向着界首渡口前进。

抵达后,黄朝天发现江面上都是一个个的漩涡,深不见底,接着便迅速挑选了12名经验丰富的水手过江架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浮桥初成,红军战士们正欲通过,却不料敌机接踵而至,轰炸声震耳欲聋,接二连三的轰炸使得部队通行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关键时刻,黄朝天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以身作柱,稳住浮桥,战士们也纷纷效仿,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止住了晃动。

不料就在这时,一颗炸弹落在了黄朝天身旁,黄朝天不幸身负重伤,血染红了水面、木板,他也一声不吭,继续站在水中肩扛浮桥。

正是众人的浴血坚持,使得红军得以杀出重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年12月,薛岳、周浑元纵队不断地对红军尾随追击,与此同时,贵州军阀王家烈也在乌江布下了重兵,红军可谓是陷入了先后夹击之势。

这天,周恩来将黄朝天叫了过来,亲自下达了命令:

“我把护送突击队过江和架桥的任务交给你们工兵连,一句话,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不多时,黄朝天便是率部抵达了乌江桥,江面上急流翻滚、漩涡频起,一浪高过一浪,在此江面上架桥,真可谓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岸的敌人似是察觉到了红军的意图,集中火力对红军发起攻势,我军见状,一面开火压制敌人,一面命突击队抢滩登岸,最终将王家烈的“双枪兵”打得落荒而逃。

可很快,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缺少架桥器材,对于旁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大问题,但对于“大路朝天”的黄朝天来说,这些都是小意思。

没有器材,那就利用手头的一切工具来代替;没有锚爪,那就在大竹篓里放满石头,插上削尖的木棍代替;缺少石锚的粗绳,那就用粗布绞成粗绳。

最终,在这艰难的形势下,“乌江”这块硬骨头终于被黄朝天和战士们拿下了,因此战士们都说黄朝天是“大路朝天”,有他在,一切天堑都变成了通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面对志愿军因补给线过长而被迫北撤的紧急局势,黄朝天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决断力。

在美军紧追不舍,意图控制北汉江大桥、占领华川以切断志愿军后路的危急关头,黄朝天在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违抗军令”,部署部队展开狙击行动。

这一决定背后,是他对战场形势的敏锐洞察和对部队安危的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明白,如果真的放任美军得逞,后续部队将陷入绝境,整个战局都可能因此逆转。因此,他甘愿承担一切风险,也要为部队争取到一线生机。

在这场行军途中仓促应战中,没有工事、没有支援,但战士们却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成功抵挡住了美军的攻势,成功拯救了战局。

黄朝天深知,胜利需要付出代价,但他更清楚,作为军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使命,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与奉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英雄本色——追念黄朝天老首长. 党的英雄儿子
长征路上的架桥人黄朝天将军. 党史文苑
华川阻击战:朝鲜战场阻敌典范之仗.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