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望为通观社撰写的评论文章。该篇特约评论不代表通观社的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通观社。

近日接连爆发两起骇人听闻的极端恶性案件,导致43名无辜同胞不幸遇难,不仅让国人痛心,也让社会对根源问题的反思愈加迫切。

可以说,这类极端恶性案件的频发,并非孤立的个体悲剧,而是深藏在社会结构和集体思维中的巨大隐患。

在分析这些案件的背后动因时,除了考虑个体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还应从更宏大的社会文化环境来探讨——特别是仇恨教育和宏大叙事对个体思维和行为的潜移默化影响。

或许,仇恨教育与宏大叙事的长期灌输,让暴力行为在某些人群中得到某种程度的认同,并以极端形式表达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仇恨教育与暴力逻辑的培养

仇恨教育的深层问题在于,它将个体对抗社会不公的愤怒,转化为对“敌人”的暴力仇恨,进而弱化了和平理性解决冲突的可能性。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仇恨教育贯穿于多个重要历史阶段,尤其是阶J斗争和G命斗争的叙事中。暴力被视为“正义斗争”的必要手段,甚至有时候暴力本身就被美化为“J放”与“进步”的象征。

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十年,极端的仇恨教育催生了无数暴力行为。受这种思维模式影响的人,将身边的人视为“敌人”,以暴力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直至今日,这种仇恨教育的余毒依然或多或少存在,虽然它的直接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根本上并未根除。无锡事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徐某金的暴力行径,或许正是这种“暴力为解”的思想在现实中的悲剧性体现。

而这种暴力行为的根源之一,或可追溯到“枪杆子里出政权”“落后就要挨打”等传统观念。这类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的集体记忆和行为方式,使得许多人把暴力手段视为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

革命史上多次强调武力的重要性,这种强调“通过暴力获取正义”的思维,长期渗透进社会底层,形成了某种“暴力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个体的愤怒和不满,容易演变为暴力冲突,而不是通过理性对话和合法手段来解决。

仇恨教育的遗毒,可能会让一些人无法从自身的不幸中抽离出来,而是将社会视为敌对势力,转而以“暴力自证”的方式寻找存在感。

进而,暴力可能就不再是偶发的极端事件,而是一些人对抗困境、解决矛盾的“正当”手段,甚至是被某些情绪化和激进化的社会环境所鼓励的。

这类观点可能早已深深植入许多国人的认知体系,成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信念。

这些观念虽有其历史语境下的合理性,但长期来看,它们对社会心态、行为模式和文化走向都产生了复杂且深远的影响,也间接为许多问题埋下隐患。

篇幅有限,有机会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对此展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异化

与仇恨教育如影随形的,是长期主导社会的宏大叙事。

这些叙事往往强调集体的价值,强调集体至上的概念,却可能忽略个体的尊严与需求。

宏大叙事中,个体往往被视为实现集体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具有独立价值的主体。个人的困境、情感与需求容易被系统性地忽视,最终导致个体的异化与社会疏离。

在这种环境中,个体如同螺丝钉一般,承载着集体目标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痛苦。

当这些个体面临困境时,社会往往缺乏有效的支持与关怀,这使得他们很难通过常规途径解决问题,反而将其自身的失败归因于社会和体制的不公,进而激发愤怒和报复心理。

网传徐某金在其遗书中高呼“G命”口号,若内容属实,便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可能在他眼中,自己作为“弱者”与社会格格不入,暴力成为他“抗争”的唯一方式,仿佛只有通过极端行为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宏大叙事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忽略了个体的情感需求与生活困境,极度强化了“集体利益”的至高无上,缺乏对普通人的实际关怀。

樊某、徐某金的愤怒与无助,或许正是这种“集体目标至上”与“个体权利缺失”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会危机的双重催化剂

仇恨教育与宏大叙事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共同塑造了社会的暴力文化与压抑个体的环境。

这种文化不仅使得个体在面对困境时容易选择极端手段,而且使得整个社会对于暴力行为的容忍度逐渐升高。

  • 仇恨教育的逻辑,让人们在面对失败和不公时,习惯性地将矛盾对立化、极端化;

  • 宏大叙事的压迫,则通过忽视个体的困境,将他们推向边缘,导致个体在深陷困境时感到孤立与绝望,进而选择以极端的方式表达愤怒。

这两者相互作用,或许就是极端暴力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思与出路

笔者认为,要避免类似极端恶性案件再次发生,社会亟需深刻反思这些思维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

  • 摒弃仇恨教育与暴力思维

教育体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摒弃任何形式的暴力美化或正当化。

仇恨教育与暴力思维,不仅在于历史背景的影响,还在于教育体系未能有效培养人们的共情与和平意识。

  • 更新宏大叙事中的个体观

宏大叙事不应仅仅强调集体利益,还要更加关注个体的尊严与需求。

社会需要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目标的推进结合起来,避免让个体成为实现宏大叙事的工具。

  • 加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建设

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心理疏导渠道,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个体找到更为理性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将暴力视为唯一的出路。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有效的机制,让人们能够通过合法和和平的方式表达不满,解决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从宏大到个体

极端暴力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反映了社会在历史、文化和教育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从仇恨教育到宏大叙事,这些思维模式不仅助长了暴力行为,也忽视了个体的尊严与情感需求。

要走出这种困境,社会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从尊重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出发,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包容、理性的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极端暴力行为的再次发生,真正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来源:‍通观社‍‍‍‍‍‍‍‍‍‍‍‍‍‍‍‍‍‍‍‍‍‍‍‍‍‍

责编:通小宝

校对:东方野

点击下方“写留言”,告诉大家你的观点!

⥣ ⥣ ⥣

关注江海通报官方视频号,观看最新视频!

民生大小事 一起来通报

鞭 挞 假 恶 丑 · 讴 歌 真 善 美

立即免费下载安装全国民生服务媒体平台

江海通报App(www.jhtbw.cn)

你的权益 · 我们在意

在线公开投诉、爆料、维权、问政……

立即登录江海通报App一键发布!

【特别声明】在接受江海通报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海通报”“江海通报App”或“江海通报(www. jhtbw.cn)”的稿件,版权均归江海通报所有;转载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江海通报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所有稿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意见,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关于稿件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相关稿件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