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话很像是在打机锋,但如果当机锋来解,就会越解越糊涂。

如果假可以当成真,真又可以当成假,那就成了真假不分,小说中用“贾”的地方就解不开,作者的深意也就领悟不到。

“贾”通“假”。小说写的是贾府之事,那贾府到底是真府还是假府?小说主人公为贾宝玉,那贾宝玉到底是真宝玉还是贾宝玉?

“假作真时真亦假”,这七个字,既像是一把锁,锁住了上面的问题;又像是一把钥匙,可以解开上面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锁还是钥匙,作者给了我们三个关键字,即:智通寺

有关智通寺的含义,我已经分析过了,这里仅作简单的概括。

唯智者方能通之。通往哪里呢?贾雨村不耐烦寺里的龙钟老僧,脂砚斋批曰:

“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何以凤姐、宝玉、黛玉,在“既证之后”,却变成了一个既昏且聋、齿落舌钝的老僧?

能于幻像之中窥到真身,就是“智”者,凤姐、宝玉、黛玉的真身就是一“老僧”。

我们还是要从“宝玉”说起,小说中的通灵宝玉是幻象,其真身是一块女娲石。

女娲石相貌丑陋,不为世俗之人所识,所以才要把它幻化成通灵宝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即是说,通灵玉表面看来是玉,实际上却是块石头,所以它是一块“假宝玉”。

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要知道,对“宝玉”的鉴别,是出自我们这些俗人之眼,我们看到的玉难道就是“真宝玉”,我们看到的石难道就一定是“假宝玉”?

当然不是。

因为小说中的通灵宝玉是一个幻象,所以我们看到的真宝玉,其实是一块石头。

对于一块粗蠢的石头,我们当然是不喜欢的。然而,女娲石真的是一块石头吗?

当然不是,一块经过女娲锻造,已经通灵而且可以用来补天的石头,怎么可能只是一块粗蠢的石头?

古有言之,玉是通灵的,而玉和石又是同类。一块能通灵的女娲石,自然也就是一块“真宝玉”

所以,女娲石本质上应该是一块璞玉,即没有切割过的玉石。

正因为还没有切割,所以它的表面是粗蠢的,所以世俗之人不认识,所以癞头和尚要把它幻化成一块世俗眼中的“通灵宝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女娲石本来是“真宝玉”,因为世俗之人不认识,不得以而幻化成一块“假宝玉”

如果你把通灵宝玉这块“贾宝玉”当成是“真宝玉”,说明你不是智者,那么在你的眼中,女娲石这块“真宝玉”也就变成了“假宝玉”。

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真正涵义。

这种“真假宝玉”的取义,化用自《韩非子》“卞和献玉”之典故。

卞和献璞玉,楚厉王、楚武王都不认识,把真宝玉当成了假宝玉,下令将卞和刖足。

后来,卞和在楚山之下泣血三日三夜,楚文王被打动,才从这块璞玉中剖出了真宝玉,命之曰“和氏之璧”。

所以,脂砚斋说:“一日卖出了三千假,十日卖不了一个真”,就是这个意思。

世人大抵不辨真假,把假的当成真的,又把真的当成是假的。

作者告诉我们了,唯智者方能通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真正的智者,从“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话中,可以搞懂真假的真谛。

明白了这个,就能解开小说中的真假之谜。

为什么凤姐、黛玉、宝玉等人,“既证之后”是一个老僧?因为小说中的凤姐等人,本就是风月宝鉴的幻象,其本像则是一块表面粗蠢的璞玉,老僧就是比喻璞玉。

贾宝玉名曰“假宝玉”,这是世俗眼中的贾宝玉,既然世俗之人认为他是“假宝玉”,那它的本质自然就应该是一块真正的璞玉。

作者之所以要搞这么多弯弯绕,是要告诉我们:

小说中写的贾宝玉,是幻像,但是他的背后却有着现实依据。

如果把小说中的贾宝玉当真,你就看不到背后所隐藏的真相,真的也就变成了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