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将军曾有四子,如今唯有张闾琳健在。

人生际遇如此不同,造化弄人之此,他的人生又有怎样的辛酸与荣光?

1930年,奉天城郊一座不起眼的宅子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夜空的宁静。

这是赵一荻(也被称为赵四小姐)为情人张学良诞下的一子,取名张闾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个孩子的出生并未得到所有人的祝福。

作为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无法容忍丈夫在外的私生子。

她坚信,这个孩子的存在只会威胁到自己子女的地位和利益。

但当于凤至看到赵一荻为了这个孩子所做的一切时,她的心开始动摇。

为了这个孩子,赵一荻不惜与家里断绝关系,不顾名誉地活在张学良的庇荫下。

她不仅要忍受世人的指指点点,还要面对于凤至的冷眼相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一个女人若想保住所爱之人,就必须懂得忍让和隐忍。

赵一荻做到了。

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谓不求回报的爱。

终于有一天,于凤至被赵一荻的执着和奉献所打动。

她接纳了这个无辜的孩子,甚至为赵一荻和孩子在沈阳买下了一栋房子。

她明白,爱一个人,就要学会宽容和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火纷飞——离乱中的艰难抉择

张闾琳还不满周岁时,东北已是战云密布。

出于对孩子安危的考虑,赵一荻狠下心来,将孩子托人带到了相对安全的香港,自己则留在东北,一边照顾生意,一边随时等候张学良的召唤。

对于年轻的母亲来说,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决定。

她不仅要忍受与孩子分离的痛苦,还要时刻担心孩子在异地的生活状况。

每当夜深人静时,赵一荻总会情不自禁地泪湿枕襟,在心里一遍遍呼唤儿子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

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前途未卜。

赵一荻意识到,自己和儿子留在张学良身边只会给他徒增烦恼。

为了张学良和孩子,她做出了一个更加艰难的决定。

她委托远在美国的好友伊雅格夫妇收养张闾琳,让他远离是非,在一个安全祥和的环境中长大。

至于自己,则要留在张学良身边,与他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年仅6岁的张闾琳随伊雅格夫妇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从此,他在异国他乡开始了漂泊的人生,也和生生父母失去了联系。

他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怎样一段坎坷的经历。

浮萍浪子——异国他乡的非凡成长

对张闾琳来说,伊雅格夫妇就是他的全部。

他们用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细心的教导,填补了男孩心中的亲情空白。

在这个温馨的家庭中,张闾琳健康快乐地成长,他聪慧好学,在学业上表现出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到了张闾琳十几岁时,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夺去了伊雅格先生的生命,留下伊雅格夫人和张闾琳相依为命。

或许是不幸的经历让张闾琳过早地懂得了人生无常,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养母撑起一片天。

靠着顽强和毅力,张闾琳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加州大学,并一直攻读到了航天专业的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进入美国太空总署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航天工程师。

事业的成功,并没有冲昏张闾琳的头脑。

他始终谦逊低调,努力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事们都说,张闾琳是一个才华横溢,又脚踏实地的人。

他们不知道,在张闾琳平静的外表下,埋藏着一个男孩与生生父母重逢的梦。

张闾琳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但他对亲生父母,对自己的故乡却知之甚少。

每当他凝望星空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那遥远的东方。

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去寻根问祖,了却心中的牵挂。

跨洋寻子——刻骨铭心的父子之情

时光荏苒,转眼间,张闾琳已年过二十五。

在美国期间,他不时会从报纸上读到张学良将军的事迹,内心对这位素未谋面的父亲充满了敬佩和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的一天,远在台湾的张学良终于找到机会,托老友董显光夫妇去美国寻找自己的儿子。

时隔多年,他始终惦念着这个在异国他乡长大的骨肉。

董显光夫妇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加州找到了如今已是青年才俊的张闾琳。

得知生生父母的身份,张闾琳既惊喜又茫然。

原来,血缘的羁绊从未断过,原来,父母的牵挂越过了山海,从未止息。

张闾琳多想立即踏上归途,投入父母的怀抱。

但张学良的特殊处境,让这个念头难以实现。

他们只能通过书信和电话,慢慢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每读到父母的来信,张闾琳都会泪眼模糊。

他从父母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自己的身世,也触摸到了那份刻骨铭心的父子亲情。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回归故土的决心。

英雄迟暮——回乡心愿终达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990年。

历经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涯,垂暮的张学良终于获得自由。

他第一时间来到美国,与妻儿重聚,并在这里定居。

然而,衰老多病的张学良心中始终存有一个遗憾——他从未能重返故乡,再看一眼记忆中的山山水水,再听一听东北乡音。

了解父亲心意的张闾琳,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帮父亲完成这个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

张闾琳受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一个航空航天技术交流会。

64岁的张闾琳抓住这个机会,第一次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会议结束后,他专程前往东北,去到父亲昔日的府邸,去到祖父的陵园。

纵然岁月变迁,纵然物是人非,故乡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张闾琳的心。

他驻足凝望,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意气风发的身影,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时光。

他小心翼翼地拍下一张张照片,要将这里的一切都带给父亲。

他知道,父亲的魂魄,一定也跟随着自己,回到了这片魂牵梦绕的故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父亲的家乡,张闾琳见到了父亲昔日的战友和朋友。

他们给张闾琳讲述当年的峥嵘岁月,感叹昔日少帅今日的不易。

这些故事,让张闾琳更深切地理解了父亲的选择,也为自己身为张学良之子而倍感自豪。

回到美国后,张闾琳将在东北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年迈的父亲听。

他惊喜地看到,昔日的风云人物,此刻却像个孩子一样,听得入迷。

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儿啊,谢谢你了却为父的这个心愿。

"张学良颤抖地拉着儿子的手,语气中满是欣慰,"你回到故乡,就是我回到了故乡。

你能亲眼看看那片土地,我也就别无所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闾琳紧紧握住父亲的手,泪水无声地滑落。

是啊,无论隔着多远的距离,儿女与父母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

他们用血浓于水的亲情,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大洋,将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诉说到了尽头。

结语:

张闾琳以"浮萍"之姿,漂泊半生,却以"英雄之后"的身份,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父子情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父母与子女的牵绊永远是生命中最珍贵、最割舍不断的羁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张学良唯一幸存的儿子:不会讲汉语,64岁首次回大陆完成父亲遗愿
2022-12-07 22:46·寻史奇谈
张学良唯一在世儿子:美国国籍不会汉语,64岁首回国完成父亲遗愿
2024-02-11 07:30·十柒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