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15日深夜,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中新网

11月15日深夜,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

这一次,天舟八号作为实验项目最多、科学实验载荷及样品数量最重的任务,将细胞研究推向新高度,特别是这次大的研究重点“空间微重力下人多能干细胞3D生长及分化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干细胞,被誉为拥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的神奇细胞,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中,它们将展现出何种新奇的变化,又将如何为地面人类带来福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面上的干细胞们 已足够瞩目

干细胞研究在地面实验中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将人类iPSC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体外实验中能够释放多巴胺,并表现出与正常神经元相似的电生理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我们已经通过干细胞技术成功实现了1例1型糖尿病患者和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功能性治愈,据推测,我们将在5年内实现大规模应用,15年内达到完全治愈

众多成果支撑着干细胞在地面上的研究已趋近成熟这个结论,那为何我们还要在太空中进行研究呢?这是人类的一厢情愿,还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要让干细胞们上天

事实上,这是基于科学理论的严谨探索。

早在2017年,天舟一号飞船上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研究”就揭示了,太空培养的干细胞生长方式更优,多能性基因表达水平更高

6年后,2023年,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更是实现了人类干细胞“太空造血”的突破。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血源性疾病其实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你急需要用的时候,想要在数亿名中国人里迅速匹配到供体,其实是很困难的。

那如果,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细胞,把它变成多能干细胞,再变成造血干细胞或者造血前的细胞,再回输自己,这个过程是走得通的,我们也在地面上实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国EFS细胞工程与治疗中心和索邦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通过使用一种原创的、符合GMP标准的单步培养系统,成功地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出无载体和基质的可移植HSCs。

这些细胞在注射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后,能够形成强大的多系造血细胞群,并具有可连续移植性。

但也有综述文章指出,成瘤性、免疫原性和异质性限制了其应用,大规模生产适用于临床的成熟血细胞仍面临挑战

总之,在地面条件下,想要用人的多能干细胞分化成造血干细胞,要面临细胞本身、培养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效率是非常低的

效率低下,那就得提升效率,这是该研究领域目前的核心追求,而微重力环境,就是提升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

科学家们在前两次实验中发现了微重力环境对于效率提升的显著作用,其能使相关效率提高至原有水平的十倍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推测,微重力环境可能促使干细胞恢复至更为原始的状态,增强其干性,犹如“返老还童”,而且返的程度很大

在此理论基础上,天舟八号飞船将深入开展“空间微重力环境下人多能干细胞三维生长与分化”的研究。相较于传统的二维生长模式,三维生长允许细胞在立体空间中自由伸展,形成球状结构,为细胞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除造血干细胞外,科学家们正积极拓展干细胞分化与增殖调控的新方法。雷晓华展望,未来或将把干细胞研究拓展至月球、火星等外太空环境,以开展更为广泛的细胞构建与功能重建研究。

同时,科学家们还计划在轨进行活细胞的冻存实验,旨在探索其长期保存与复苏的可行性,为细胞治疗的未来发展开辟更多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肺细胞已成功登陆太空

聊到环境,除了太空那奇特的重力条件,其辐射环境也引起了科研界的广泛关注。

在天舟八号任务中,我国将肺细胞送入太空,以探究深空飞行中辐射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联。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周光明指出,外太空辐射类型与地面存在显著差异其长期低剂量的慢性照射对航天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深入研究空间辐射对肿瘤发生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据周光明透露,航天员在外太空逗留半年所受的辐射总量相当于接受十几次CT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次任务中,科学家们将在外太空连续培养肺细胞30天,以观测其致癌效应。同时,通过设计不同屏蔽程度的实验单元,进行对照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辐射对肺细胞的影响。

为何是肺细胞?

基于前期的评估结果,空间辐射环境下肿瘤发生的风险对肺癌相对较高,因而它成为了研究对象。

通过在外太空环境中研究肺癌的发生风险及机制,有望为地面肺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空,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若以卡门线为始,它离我们不过100公里。

这距离触手可及,其上所做实验,称不上异想天开,对地面的人类健康,将会有实质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