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外周刊》有趣优质的海外资讯
(中英西三语版)
每周二、周五更新
扫描下图二维码加小雅,免费订阅
许多初学经济学的人都会奇怪「为何经济学家们并不是最有钱的人呢?」在古典经济学中,每个人都会出于自身利益做出买卖决策,最终使市场回归平衡。然而,这一简洁优雅的模型在现实中却屡屡出现偏差。
原因有二:一来,经济学模型假设人都是理性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二来,每个人能获取的信息并不完备,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也往往不对称。
想象这样一个数字游戏:每个参与者在 1—100 中选择一个整数,最接近所有人所选数字的平均数的 2/3 的人可以赢得奖励,赢家人数不限。
如果所有玩家都是经济学模型中的理性人,他们会立刻会意识到,选择任何大于67 的数字都不明智,因为就算平均数是100(这几乎不可能),得奖的数字也只会小于 67。
同理,在排除了 67 以上的数字后,45 及以上的数字同样不是明智的选择……
以此类推,选择的数字应该无限趋近于 0。
最后,所有玩家都会选择 1,全员获奖,皆大欢喜。
然而,如果真的组织这样的游戏,哪怕是在名牌大学的教室里,这种情况大概也不会出现。可能有人会写自己的生日,有人会写自己的幸运数,有人认真推测却不得门道…甚至出现一两个写100的「大聪明」也不奇怪。
在现实世界,由于非理性的影响,哪怕规则简单明确、信息同步,还没有利益冲突,合乎理性的决策也不一定会带来预想中的结果。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个体理性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而集体理性则要求个人为了整体福祉,牺牲部分自身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同是理性选择,个人该如何决策,又该如何预判他人的选择?
在人性非理性、信息不对称以及理性冲突的多重影响下,自由市场的交易不可避免地会偏离模型的预测。
或许,有一天我们真正实现了如脑机接口般的信息互通,让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信息,实现真正的理性决策,科斯定律中「假定交易成本为零,而且当事方的权利界定清晰,不管权利界定给哪一方,只要允许交易,资源总会被以最有价值的方式配置」的世界终将到来。
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正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寻找更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企业的意义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身边的商品大都来源于大企业。
这似乎有些奇怪——构建一个大企业需要极高的成本,物理上的办公场所、复杂的部门和管理体系、大量的重资产… 然而,这些需要巨量成本来维持的大企业却能生产比个体户们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
在经济活动中,除了购买、雇佣需要成本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这些在古典经济学中并不存在的额外的成本被称为「交易成本」。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我们无法完全了解每一个潜在交易伙伴的背景、信誉和真实意图,也无法确定对方是否理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与陌生人达成业务合作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这就增加了「交易成本」。
企业的出现,正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当一群人被组织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后,他们之间的交易频率和成本就被大大降低。以员工和老板的关系为例,签订一份三年的劳动合同,只需进行一次正式的交易。尽管在合同期内,员工可能每天都会接受任务、完成工作,但这些内部指令和任务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协商合同,因而节省了大量的交易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了解加深,不再需要频繁地沟通和试探。大家清楚彼此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沟通成本也大大降低。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新的交易成本也可能出现。比如,随着中层管理者的增加,他们之间不免相互龃龉、推诿,还可能出现管理者不以老板最大利益行事的「代理人难题」。一旦管理不当,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交易成本上升,抵消了企业本应具备的优势。理论上,当在内部完成一件事的成本已经等同于在外寻找合作方来完成这件事的成本时,这家企业的规模就达到了极限。
不仅是企业,其实任何人类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降低交易、沟通等成本。只有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才能提高效率,实现共同的目标。
个人的努力
在许多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节: 一位怀才不遇的主人公,凭借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的品质,打动了微服私访的高人,从此扶摇直上,飞黄腾达。
这种情节之所以「爽」,就是因为主人公原本没有可被快速传播和量化的「品质背书」,却能依靠偶然的机会得到赏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机遇无异于中彩票头奖。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没有可以被广泛认可的资质或认证,想要其他人了解并信任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同样也是一种交易成本。
为了降低这种成本,人们需要找到能够快速传递可信信息的方式:最好通过某种认证,让人无需通过长期的互动和考察就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品质、价值观。对于需要合作的双方来说,如果有这种机制,就能简化信任建立的过程,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资源。
「学历」就是这么一种机制。
在劳动力市场中,学历,尤其是名校学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快速地建立信任关系。它不仅代表了求学者的智力水平,还反映了他们的毅力、耐力、策略性等品质。要获得名校学历,一个人需要具备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的能力,还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这些都是在劳动力市场中被视为宝贵的品质。
对于企业而言,在众多求职者中筛选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同样「交易成本」很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如果每个求职者都没有任何「背书」,企业就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评估每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而拥有名校学历的求职者,因其教育背景,缩小了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使企业能够更高效地进行人才筛选。
在投资领域,风投机构也倾向于考察创业者的背景,因为他们特别需要降低投资风险。名校学历或者知名企业的工作经历,都可以作为创业者能力和潜力的有力证明。虽然媒体非常喜欢报道那些没有名校背景、甚至辍学创业成功的案例,但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也正是因为其特殊,才得以被关注。多数情况下,成功的创业者都具有名校学历或其他显著的资质。
所谓「学历贬值」,就意味着企业发现学历这个认证方式不再能高效地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人才,无法再帮助他们降低交易成本。这就促使企业寻找新的认证方式,或者调整筛选标准。
在信息时代,除了传统的学历认证,自媒体影响力、行业认可度、工作成果等也成为新的认证方式。在做人生规划时,打造能让自己能够快速得到认可的一种信任、一种认证、一种背书,至关重要。
本文整理自「周际洞见」直播:
如何用制度经济学的观念为自己找到盈利的思路
▼ 解锁更多「周际洞见」往期内容▼
极简日程表
往期课程开放目录
惊奇智库 · 24 年秋季
【报 名 通 道】
*虚拟产品,一经开通,概不退换
编辑:恺宸
排版:知尧
诸位孤独的阅读者们,大家好。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再看到孤阅的推文了。对此我们非常遗憾。
如果你还愿意继续和孤阅保持联系,希望能将孤独的阅读者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时常点开推送、在看、留言、转发等等。
谢谢你来,希望我们能一直敢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