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服务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民航局高度重视航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仅今年就陆续印发《智慧物流发展典型实践案例》《“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民用航空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等多个政策文件,加强行业发展指导。日前,民航局又发布《航空前置货站发展指南》,总结先进经验,从发展模式、货站选址、要素配备、运行组织、运营管理等方面为前置货站提供科学指导,切实提高航空物流全链条服务能力。
航空前置货站是物流发展演化出的新业态,既延伸拓展了机场空侧资源,有效缓解需求规模大、保障能力受限枢纽机场的运行压力,又通过前置机场收货、安检、海关关务等功能,提升了航空物流全链条整体服务效率,满足货物“快进快出”运输需求。引导有需求的航空货站经营人以前置货站的模式提供航空物流服务,更好地促进航空物流降本增效,绕不开的是以成本的“减法”换发展的“加法”,这也是航空前置货站发展的题中之义。
以成本的“减法”换发展的“加法”,要遵循有序发展、安全可控的规划与建设原则,把好航空前置货站的“安全关”。安全是发展的底线,没有安全,发展无从谈起。与传统航空货站相比,航空前置货站核心在于“前置”,既包含地理空间前置,即设置在非空侧区域;也包含功能前置,比如将航空收货、安检、海关等功能前移。运营场所的变化,也给传统安全监管带来了新的压力,《发展指南》重点聚焦市场主体对于前置货站业务流程、责任划分等方面的困惑,进一步明确了安全责任主体,将切实提高行业安全运行水平。货站经营人要承担前置货站运营的航空安全主体责任,涉及合作方的,要与合作方签署相关协议,明确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接受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督。
以成本的“减法”换发展的“加法”,要统筹考虑,提高规划与建设前置货站的经济性,算好“经济账”。据统计,仅深圳、广州等少数机场货邮保障能力利用率超过70%,这意味着并非所有机场都有必要建设前置货站。另外,要考虑前置货站的建设运营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新建或租用货站、投入设施设备以及派驻专门的收货、安检、装卸、打板人员、全流程监管车辆等,如果没有充足的本地货源支撑,则缺乏规模经济性,难以形成良好的投入产出,反而增加经营压力。各机场、航司首先要用好用足存量资源,包括机场货站以及目前投入运营的前置货站,在此前提下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在确有需要时发展前置货站。
以成本的“减法”换发展的“加法”,要挖掘需求、创新驱动,提高前置货站规划建设的适配性,下好“先手棋”。从选址上而言,要充分考虑本地市场需求,选址毗邻产业腹地,位于或邻近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等货源集聚地,周边高端制造、跨境电商等产业发达。将前置货站设置在重点产业园区,也有利于加强机场管理机构、公共航空运输企业、货代企业等市场主体与综合保税区、重点产业园区的合作,形成航空物流生态圈,促进“航空物流+产业”协同。考虑到国际市场是未来航空货运市场的重要增长点,前置货站选址也应关注外贸重点领域,选择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区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鼓励前置货站相关信息接入枢纽机场航空物流信息平台,与机场、公共航空运输企业、货代企业、海关等之间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有条件的前置货站也可配置立体化仓储、无人叉车等智能设备,应用货物全流程跟踪等新技术,提高智慧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与机场之间联动发展,延伸及增强航空供给,提升货运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扩大航空货物运输需求,是建设前置货站的初衷。只有牢记初衷,把好“安全关”、算好“经济账”、下好“先手棋”,才能在促进行业降本增效、提升航空货运服务能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肖敏、王涵)
编辑|李海燕
校对|孙文瑾
审核|程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