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又称为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盘踞在朝鲜半岛上四百多年的国家。经历了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直至明朝,由于自身力量远落后于中原王朝,长期以来一直对中原王朝俯首称臣。
但几百年的时光,令高丽人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与骄傲。高丽自知弱小,所以尤其懂得如何与大国相处,无论哪一方做大,都有他的容身之处。
只是作为强国之间的缓冲地带,高丽也不免有被波及牵累的时候。而作为宗主的大明王朝在处理明丽关系时,也展现出与高丽小国不同的大国姿态与忧虑。本文将从明丽关系入手,浅析中国对外政策的逻辑问题。
一、明初与高丽的关系融洽且对其颇为照拂
1、防止北元与高丽勾连
在明朝之前,掌控中原的是蛮横的蒙古人,为了谋取生存,高丽人只得向元朝俯首称臣,朝贡进献,不敢怠慢。只是蒙古人掌控中原的美梦终究在红巾军的横冲直撞里灰飞烟灭。
蒙古人仓皇北逃,只得在自己的故乡建立北元与逐渐崛起的大明王朝对抗。作为元朝臣属国的高丽自然也受到了这场中原改朝换代戏码的影响。
在蒙古人的统治下,许多高丽的门阀大家通过依附蒙古人不断兼并土地,获得自身利益的同时令无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高丽贵族还与蒙古人通婚结亲缔结强大的血缘利益链条。
所以,这些人对于元朝的感情还是颇为深厚的。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如此情景,思及当时天下初定不宜大肆征伐,便采取了怀柔拉拢的手段。
而高丽当时的君主恭愍王王祺由于元朝对本国事务的长期插手,以及内部不断腐化的局面,早已与元朝离心。
待元朝覆灭,大明上位,高丽毫不犹豫地倒向大明,成为明朝的藩属国。而明太祖更是乐于收下高丽的臣服,如此便可有效地牵制北元,何乐而不为?
2、明朝喜爱威慑他国令其臣服
威慑他国使其臣服,是大明王朝喜爱的外交手段。这一点在明太祖对待高丽问题上便可看出,最初的怀柔拉拢自然有各方势力牵制的因素,但即便是后期与高丽决裂对战,最终的结局也是以高丽服软称臣结束。
继任明太祖的永乐大帝更是借着郑和下西洋将大明声威远播各地。没有强势的入侵以及屠戮思想,对于外族他国,中国的外交基本维持着以和为贵的主基调。
只要对方愿意俯首称臣便可,或许是由于中国地广物博,管理好自身已经是大费周章,对于周边的领土并无极强的兴致,且管理异族颇为不易。是以,只要能威慑住对方,令其不存在军事上的妄动,中国对外的表现一向是谦和有礼的。
二、明朝与高丽关系的决裂与复合
1、高丽的恭愍王逝去和平纽带断裂
国家之间的交往如同人们相处一样,需要纽带的连接才能长久稳定。当时明朝与高丽能够维持和平的纽带便是高丽的恭愍王。然而与北元决裂的恭愍王侵害了许多贵族的利益,最终遇刺身亡。
他的横死成为明朝与高丽之间掀起战乱的导火索。更火上浇油的是当时被派往高丽索取马匹的大明使者也被杀死了。两国来往不斩来使,这是互相尊重的基本。然而高丽却将这最后的体面撕破。
其实如果当时弑君的高丽人愿意继续对大明俯首称臣,或许大明根本不会对其动手,毕竟他需要的只是听话的臣属以及牵制北元的棋子。
而更替了君主的高丽迅速向北元称臣,这不仅使得大明颜面丧失,更令明太祖朱元璋嗅到危险的气息,北元与高丽联手,大明的北方危矣!
为了日月山河,大明必要教训高丽,打击他与北元勾连的同时,也要威慑其他周边藩属国,背叛宗主结局就是死路一条。
2、在藩属国的顺服里修复关系
不论明朝与高丽的宗藩关系,还是其他朝代类似的关系,都令后世的人有诸多不理解。作为宗主之国的中国总是愿意赏赐大把金银物品给那些拿着微薄贡品的藩属国。
很多人觉得这是中国外交的弊端,喜爱沉醉在大国荣耀里,给出的大把金银太过浪费了。其实,这是不懂外交策略的误判,虽然其中不乏作为宗主国的骄傲,但若是能以金银买得藩属国的驯服与安稳,这是比战争打压划算多的买卖。
毕竟战事起,所花费的钱财会更多,所失去的和平安宁或许再不能寻回。战是不得已的方式,但既然要战,便要一战到底永绝后患。
以铁岭卫争端起,高丽不自量力地准备与大明争夺辽东地区,然而行至威化岛的将军李成桂便被明军的势力震慑住,加上自己的不臣之心,他带领大军返回王都废掉君王,铲除异己者,经过一系列的血腥政变成为高丽的新主。
由于自身与亲元势力对抗,李成桂为自保,立即向大明称臣寻求庇护。虽然大明对其之前的不臣之举多有微词,但只要能驯服听话,大明也就欣然接受对方的叩拜了。
三、为何明朝对高丽的外交策略变化无常
1、国家之间的交往以利字当头
这世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与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用这句话诠释明丽两国间的诸多变化再合适不过。他们时而亲厚,时而剑拔弩张为的不过是自己的利益。初时,明朝积极拉拢高丽是为了不让他与北元亲近,以防形成危及自身的局势。
毕竟天下初定的大明有太多的危机需要处理,并且北元是自身的宿命仇敌。大明夺得天下的旗号就是驱逐元朝贵族统治阶层,所以为了正名也要与北元死磕到底。
只要高丽不与北元有关联,再多的金银都可以赏赐,即使内部发生诸多变革,只要坐上君主位置的人能够带领高丽向大明表示忠诚,大明都愿意与其和平相处。
毕竟,高丽的顺服不仅是剪除了支持北元的一支势力,更是给自己的老对手有力的还击。这一来一回之间,大明正统的地位越发无人可撼动与质疑。
2、容易受到他国以礼相待的蛊惑
其实这些藩属国无论受到宗主国的多少礼遇,都不会真心顺服,毕竟他们不知晓什么时候就会成了大国争端里的炮灰棋子。所以,他们摆出顺服的姿态,而心里却越发独立有自己的想法。
以高丽为例,他建国400多年,历经多个中原朝代。在变化无常里,他知晓了中原王朝更迭的不稳定性,今日臣服或许明日宗主便会换人。所以潜移默化间,他们学会并知晓了想要生存,独立与自强才是最重要的。
高丽从建国之初的懦弱逐渐成长起来,面对中原王朝,他深知礼仪之邦的桎梏令宗主国对温顺的藩属国会多加照拂。所以,高丽极力表现自己的乖顺,从各个宗主国那里谋得利益充实自身。
对于大明,或者说任何一个中原王朝而言,对方的顺服与示弱总是令自身受用。他们能从这种宗藩关系里获得征服的满足感,以及兵不血刃的成就感。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征服对方才是上策,才是大国风范。
以礼相待的蛊惑,令中国在外交上做出诸多旁人看来不算明智的举措。太过纵容藩属,为藩属谋利折损自己。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中国,确实难以抛却圣贤理论,仁孝礼仪更是难以摆脱,只是在受到诸多打着礼仪仁孝旗帜的欺骗后,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更应该注意利益的得失计较。毕竟利益面前,诸多情感不过过眼云烟。
3、卧榻之内岂容他人酣睡的危机意识
明朝对高丽的忌惮,在其他对外的联系里都有体现。上千年的时光里,多少朝代更迭,战火纷飞。虽然中原王朝乐于结交他国增强力量,但是卧榻之内岂容他人酣睡的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心间。
无论给予多少赏赐金银,在军事上一丝一毫的异动都会触发中原王朝的应激反应。当时的高丽敢于向大明叫板,或许是在他们眼中,大明就是带着些昏庸气息的大国,根本不会对这样的边陲土地较真。
然而他们误判了大明,更对中国的外交没有彻底的认知,自身强大富足不是他人随意占便宜的理由。
涉及到军事领土方面,即使是中国的普通百姓也会警铃大作。何况是上层外交,无论最终采取何种措施,口中的外交辞令绝对是严苛不容侵犯的。
四、总结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国的外交从来都是如水如春风般充满怀柔的气息。除非触及底线,中国的外交辞令才会显得强硬些。
只是总喜欢帮助给与的脾性总给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错觉,有几分对中国的付出不值得的情愫萦绕心间。只是,若真能以退为进换取和平安宁也算值得。不战则和平共处,战即面对绝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