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臻)作为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舞蹈诗剧《九歌》日前登台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自2024年6月初次亮相并开启巡演以来,由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出品、北京歌剧舞剧院、中演院线、北京云上天幕文化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九歌》先后走过了北京、天津、深圳、上海四座城市,12场演出场场爆满,累计吸引近两万名观众。
舞蹈诗剧《九歌》以其现代写意的舞蹈编排、独特极简的舞美设计以及深厚的诗意表达,成为了不少观众的“年度必看”。 摄影:胡一帆
这部根据屈原同名作品改编的原创舞作,由青年舞者胡阳执导,携手刘杏林、萧丽河、杨帆、阳东霖、贾雷等主创团队,舞蹈演员苏鹏、李祎然、杨晋豪、张翰、耿子博、李艳超、王思龙、黄璐、杜佳润与著名阮咸演奏家冯满天,以及北京歌剧舞剧院一众优秀的群舞演员共同呈现。从北京站的“众神归位”的超强阵容、天津站“新神既降”的崭新面貌,到深圳站“万里赴约”的风雨之行、上海站的“辞章款款”的收官之姿,舞蹈诗剧《九歌》承载着楚辞浪漫与当下情愫,以其现代写意的舞蹈编排、独特极简的舞美设计以及深厚的诗意表达,成为了不少观众的“年度必看”。
舞蹈诗剧《九歌》以屈原的同名经典诗作为创作蓝本,将古典诗歌的意境通过中国舞蹈和舞台艺术表现出来。整部剧作轻于叙事而重于写意,以中国舞传递“意”的表现,共分为《序》《日月》《山河》《形影》《枯荣》《尾声》六个篇章,借由身体创造的意象, 将“东君”“云中君”“山鬼”“河伯”“湘君”“湘夫人”“司命”诸神具象化,将“人生的长镜头”浓缩在神话故事的诗性之美中。《九歌》试图提炼出“无神,有我”的价值内涵,塑神,喻人。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到生命轮回,舞台上的天地人神交织在一起,观照了人类的情感起伏。
舞美设计运用了极简的圆形结构和大小不一的石头,构建出一个空灵而可解读的空间。在灯光与影像的投射下,小小的舞台仿佛是一个天地人神的世界,瑰丽的山水、神秘的云雾、阴阳的轮转无缝衔接,恰到好处地烘托神的形象,创造更自然灵动的氛围。音乐上,《九歌》融合了阮、箜篌和多种打击乐,编曲留白使得诗意如流水般渗透其中,舞蹈与音乐的交织共鸣,完成了这一浪漫且深沉的表达。
《九歌》融合了阮、箜篌和多种打击乐,编曲留白使得诗意如流水般渗透其中。 摄影:胡一帆
《九歌》的舞段虽轻于叙事,却赋予了舞者极高的技术挑战和抒情空间。为了传达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意境,舞者们在排练与演出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克服伤病,将对楚辞之美的理解凝聚在每一个细腻的动作中。
观众不仅在线下表达出热烈的喜爱,线上讨论也同样高涨。在北京站,一位观众感慨,“整个演出就像一场梦,舞者们的肢体语言精准而有力,配合阮咸和打击乐等,仿佛都能感受传说中的神祇在现实中降临”。天津的观众则认为,“《九歌》营造了一个神秘的东方诗意空间,但这不仅是一场艺术表演,更像是一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对话”。深圳的观众被舞美和肢体表现的纯粹力量所打动,“每个舞蹈动作都直击内心,饱含深意,真的是一部可以带你思考很久的作品”。而在上海收官场,有观众表示,“这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场文化的洗礼,舞台上的每个角色都不仅仅是神灵的象征,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投射”。
整部剧作轻于叙事而重于写意,以中国舞传递“意”的表现。 摄影:胡一帆
在舞蹈诗剧《九歌》收官之际,作为出品方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也将在11月20日迎来九周年生日。自2015年开幕以来,天桥艺术中心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结合,积极探索演出新业态。2024年成功打造舞蹈诗剧《九歌》也正是这一宗旨的延续,以极具东方美学的创作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诗意。此外,天桥艺术中心还成功推出话剧《万水朝东》、新空间剧场《猫神在故宫》等作品,进一步探索拓展演出上下游业务,持续提升“天桥出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未来,天桥艺术中心也将持续探索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为观众呈现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助力首都文艺的高质量繁荣发展。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臻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