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斌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我喜欢跟同行聊天,最近又跟几个朋友聊了聊,交流最近看到的一些现象。
一个朋友说,他发现今年自家小区白天停放的汽车比去年要多一些,我就说我也发现了。
一通交流下来的结果就是,近两年经济大环境吃紧,导致各个行业多少有些萧条,加之内卷极其严重,实体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小,就连实体小微企业注销数量也高出往年不少。
汽后行业也是如此,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上涨,燃油车数量的减少,汽服门店的生意较往年难了不少,车主用车频次的降低,导致汽服门店进厂台次持续下滑,加上消费信心不足,车主即便进厂,愿意在车上花的钱也少了。
我还有个朋友是做易损件的,他说有次去他那拿保养件,顺道一块吃了顿饭,他分享了一个例子:有家老板今年在他家进货量突然变少了,他就去了解下原因,发现现在这个老板买配件的店,比他的价格优惠了3个点,账期比他还要长一个月。
这就是典型的恶意竞争,弄得我那朋友有些头疼,跟着也把利润确实低了,他说不跟就咽不下这口气。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一、无底线的“降本”
汽服门店业务量减少这件事,对汽配商的影响一直都非常大。毕竟汽配商本身的运营成本就高出汽服店不少,囤积配件太占资金了,所以很多人都会想着怎么降本,也有些汽配商会在这个过程中放弃原则,以价换量,甚至铤而走险以次充好。
但这种事情今年却感觉特别猛,为什么?
大部分人其实心知肚明:这么做不仅容易砸了自己的招牌,同时也坑了修理厂。
在行业高速发展期,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干我干一块干,一片祥和繁荣景象,每天当到了汽配城的发货高峰期,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嗖嗖地穿梭。
可如今的汽配城再也没有往日的繁荣,商户一个接一个地出租、转让、合租,很多汽配商户聊自己的生意,连一句“还行”都说不出口了……
汽配行业出现了问题,势必会连带影响汽服行业,我们看到的内卷,的确就是内耗:降价成了各“门派”的必修功课,量涨了多少不好说、但全行业的利润都低了却是实打实。
30万汽配商户,主要就是小汽配商户,几个还能做下去?想做,但是配件价格上不去,那就只能降本了,先换更小的仓库,再减少库存、减少人工……
减到后来还是不行,毕竟绝大部分汽配商,其实真没什么好减的,但还要生存,怎么办?就选择了价格更低廉的配件,质量有没有保障就不太考虑了,毕竟活下去更重要。
可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鸠止渴,是一条不归路啊。一旦出了事故,轻则赔钱关门大吉,重则不仅要负担民事赔偿,可能还要承担刑责,要知道这个大环境,不管做什么,都要有最坏的打算……
二、难承接的“自带配件”
造成如今这种局面的另一个原因,还是互联网。
传统汽配行业对互联网观感不好,并非全是“负面情绪作祟”,而是实打实被影响的太狠了。
记得几年前开始,经常有客户自己从网上购买配件到店来装,因为网上的配件价格确实比维修店里的便宜不少。
车主自带件找门店安装,那时候不管是汽配门店还是祈福店,当接收到这类询问信息的时候,有底气的一般是不接受自带配件服务的,毕竟同样的时间但创造的利润非常少,更重要的是如果售后出了问题,特别容易扯皮。
但随着行业内卷日趋严重,很多门店已经丧失了挑选客户的底气,但网上购买配件的气候已经越来越风靡了,再谈“不接受网购配件”的店真没几家。
但是,这种模式对汽服店和汽配商的不利因素并没有减少。
毕竟,但凡利润被压榨,一定会伴有服务品质的下降。
一般情况下,其实不至于出现配件安装方面的问题,但效率方面的问题还是非常普遍的,比如以前都有现货的配件,很可能要等个两三天才能到货,如果运气不好,赶上了质量低劣的配件,最终吃亏的还是客户。
到时候,汽配店和汽服店光处理问题就要费尽心思、而且即使是赔钱,也基本不会有好结果。
就像我们自己在一家店吃饭、体验出了问题,即便饭店最后给了赔偿,但还会再去这家店吃饭的概率有多高呢?
当然,互联网去中间化的特性,不仅在汽配行业凸显了出来,在其他的行业还要加个“更”。毕竟汽车配件+汽修服务,存在一定的专业壁垒,如若不然,早就像其他实体赛道一样,进入彻底的寒冬了。
三、无规则的内卷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行业自己。
行业内的无规则内卷也是导致这种境遇的原因之一。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行业,内部的竞争一直都是存在着的,不然为什么会有“同行是冤家”这话呢。
同行竞争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断地砸价,最终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得整个行业奔着畸形的方向发展。
虽说现在汽配和汽服行业都进入了严冬,老板们一边干活一边连声叫苦,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
不管内卷程度以后会不会加剧,但结果还是万变不离其宗:优胜(参数丨图片)略汰,适者生存。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都是一样的,想要生存下去,就一定要有其长处;只要活了下来,就一定会迎来雨后彩虹。
这话虽然是鸡汤,但它就是事实。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我们经常去同一家理发店理发,会在什么样情况下,突然选择换一家店呢?
也许是距离更近,也许是价格更便宜,还有可能是剪得更好、服务更周到、环境更优、营销模式更新颖等等。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摸清客户的需求,兔子就爱吃菜,你给人家肉人家未必会吃,相反老虎就是吃肉的,你非给人家吃草哪能行?
所以,一定要摸清客户的真实需求,同时再加一些附加服务,这样客户的留存率就会提升很多。
四、怎么做?
我开篇提到的那个朋友的案例,他除了把配件价格降低之外,同时还在干另一件事。
他跟我说过,他会找品牌方去给汽修门店做培训,最近某品牌的火花塞厂家才给他合作的门店做了2次培训,培训内容是火花塞的专业知识,以及火花塞的销售技巧;他平时也会找机油的厂家,给门店做机油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转化技巧。
我就问了一下培训效果如何,他说挺一般的。
我又问,培训后续还有考核什么的嘛?毕竟培训不考核效果打对折啊。结果不出意外,他说老师培训完也会有考核,但就是感觉没什么作用,汽修店老板也不太上心。
汽修店老板的说法是:这种培训的“针对性”太强了,只针对自家产品,这点从厂家来说没毛病,但对汽修店来说,意义其实不太大。
站在我这个朋友的角度,烦恼也是实打实的:他花钱找厂家给门店培训,结果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
我就告诉他,厂家的培训有针对性本身其实是好事,毕竟一个火花塞的厂家给你培训卖机油,会更不靠谱,所以无论什么培训,一定需要具备针对性,只要这种针对性是针对门店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就能达到“解决门店问题”的效果,一般培训前需要对门店至少要有1-3天的观察期,先发现问题,再根据问题点去做培训。
所以,“培训具有针对性”本身应该不是问题,建议他多跟老板唠唠嗑,找找老板真正头疼的问题是哪些?再去找相应的资源进行解决。
同时一定要跟老板讲清楚两个点:
任何培训,老板一定要参与其中,否则落地性就没有保障;
问题解决了不能白解决,要定门槛、给奖励,每个月或者季度进多少货、怎么卖,卖完奖励多少?这样培训才能变现,最后变成自己的竞争力。
作为汽配商,把钱花在给汽修店找资源和卖货变现的法子上,比跟着同行做砸价竞争要有用得多。这种方式可能需要付出一些成本,甚至可能会比砸价的成本还要高一些,但这才是真正能得到有效反馈的法子。
砸价只能在短期内获得销量,但只要有人比你出价低,门店很容易就会“变心”,毕竟你除了价格,也没什么其他值得留念的。
我这个朋友后来就和合伙人商量了一下,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又觉得找专门的培训机构成本确实很高,于是就招了一位有门店诊断、培训能力的老师,每月底薪5k+门店进货增量的提点,之后一段时间里,这种优势也确实保持了一些时日,然后,就有同行如法炮制了。
虽然还是被复制了,但这种方式至少打破了他生意圈里的恶性竞争氛围。
现阶段,大多数行业都不好做,但越是这个时期,就越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因为在前景不明朗的条件下,给自己投资风险才最小,贸然投到其他的地方,都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